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朝廷规定只准在广州一处向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经营外贸事务,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束。这种政策(     
A.导致中国对外贸易逆差B.隔绝了中国与世界联系
C.堆护了清政府长治久安D.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
2 . 康乾盛世时期,清政府在对外贸易和交往中设置种种禁令,如严禁硝磺、火药、铁器外销,外商到达中国口岸必须卸下武器,不能让外国商人购买中国书籍、学习中国文字等。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
A.闭关锁国的狭隘心理B.天朝大国文明的优越感
C.保护中华文化的责任D.担忧统治权威受到挑战
3 . 清朝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依此指出清政府所采取的对外政策的含义是
A.完全禁止海外贸易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只是禁止对英贸易D.对外自由开放
4 . 1684年,康熙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处海关。1757年,乾隆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这一变化
A.促使中国朝贡贸易逐渐衰落B.表明中国海权意识不断强化
C.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D.使得中国对外交流完全断绝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表明清政府
A.禁止外国商人来华B.重视维护外商利益
C.加强沿海军事防御D.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2022-01-12更新 | 372次组卷 | 47卷引用:云南省玉溪第二中学2022-2023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岸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由此可见,清朝实行的政策是(  )
A.闭关锁国B.休养生息C.轻徭薄赋D.重文轻武
7 . 清代开放海禁后,白银大量流入及铜钱供给的相应增加,导致物价缓慢上涨。清人汪辉祖记载乾隆五十九年浙江物价:“夏间米一斗钱三百三四十文。往时米价至(一斗)一百五六十文即有饿殍,今米常贵,而人尚乐生。盖往时专贵在米,今则鱼、虾、蔬、果,无一不贵,故小贩、村农俱可以糊口。”这表明当时
A.政府开放海禁有益民生B.农民实际负担不断加重
C.海外贸易妨碍农民生活D.政府减轻对百姓的剥削
2021-05-09更新 | 1007次组卷 | 1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州楚雄天人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这则材料可以证明
A.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
B.明朝对外政策加剧了倭患的严重性
C.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
D.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完全在政府
9 . 乾隆年间进出广州港口的商船,经商做买卖都婴通过广州十三行,比如外国的商船带来的西洋货物,并不能直接上岸买卖,而是要通过广州十三行,中国商人的茶叶.丝绸等想要出口,也同样需要通过广州十三行。可见,广州十三行
A.加快了中西交流B.顺应了世界潮流
C.维护了国家主权D.垄断了中外贸易
10 . 清朝以“天朝上邦”自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同时为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清政府推行(     
A.重农抑商政策B.自由主义贸易
C.闭关锁国政策D.朝贡贸易体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