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据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上记载,周恭王时(公元前922-前900年)格伯用四匹马换三十亩田:周厉王时(公元前877-前841年)章氏用八邑去向鬲换田,又有良氏用五邑换田,结果都顺利成交。这表明当时
A.小农经济产生B.土地交易已经出现C.井田制度瓦解D.周王室的税收增加
2 . 《管子》中对“履亩而税”有简略的记载,它是指从西周后期到商鞅变法为止,以实行井田制形式下的租税改革,视土地的美恶及年岁的丰歉而征收田税。依此可见“履亩而税”
A.推动了铁器和牛耕的出现B.标志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C.实现生产关系的根本调整D.有利于新生产方式的出现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西周实行的公田制下,国君和采邑主只许收取公田上的谷物,农夫耕种公田,不能同时供应军役。到了东周时期,公田制已不能适应战争频繁、军费巨大的新局面。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按亩数收税,自此田地有粟米之征。随着公田的废除,私田失去意义,农民间允许公开兼并,有人占田多,有人失去耕地,贫富的分化加剧了。多田人逐渐成为地主阶级,有田农夫和失地少地的农夫逐渐成为农民阶级。赋税制的变化,标志着土地所有制的变化。……这种巨大的变化,因铁制农具的使用而愈益加速。有了铁制农具,田野耕作与草莱开辟都获得前所未有的便利,东周生产力比西周提高了。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鲁国赋役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赋役制度变化的积极意义。
4 . 春秋早期,“藉田以力”仍然存在,农人在种私田之外,还须共桃公田,承担力役。后来,“无田(佃)甫田(公田),维莠(狗尾草)骄骄”的现象逐渐普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劳役地租不断瓦解B.君主集权日渐式微
C.农业生产技术进步D.井田制逐步被破坏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据西周中期五祀卫鼎铭文记载,裘卫是管理皮裘的官,他看中了贵族厉所占有的位于昭太室东北的田地,提出用自己的五块田交换其四块田,厉当场同意,由三有司(西周职官)踏勘田界。由此可知,当时
A.井田制松动B.土地私有制度已经确立
C.周王室衰微D.社会动荡瓦解原有体制
2021-06-02更新 | 620次组卷 | 7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2021届高三最后一卷文综历史试题
6 . 据西周青铜器铭文载,贵族格伯以“三十田”换取了某人的良马四匹,官吏建立了文书档案并规定了界限;裘卫承担了治理河流的工程,贵族厉答应以“五田”作为偿付,后产生纠纷,官员前往裁决并勘定田地。这些铭文反映出西周中期
A.土地兼并现象突出B.“田里不鬻”的格局已被打破
C.宗法制度开始瓦解D.官府对商业活动采取鼓励政策
2021-05-23更新 | 555次组卷 | 5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1届高三下学期查漏补缺考试历史试题
7 . 在镐京郊外南山辽阔原野里,有由王室主持开垦的大片良田。这些良田,都是经过精心的疆理,按正南北和正东西的方向,有纵横交错的大小道路和灌溉沟渠,整治成十分方正的大小相连的方块田,这就是汉代儒学家记载的周代井田。由此可见,汉儒眼中的周代井田(     
A.带有理想主义色彩B.进行合理休耕轮作
C.农夫进行集体耕作D.可以随意买卖转让
2021-04-29更新 | 99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广昌一中等六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8 . 我国在西周时期“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是由与那时相适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基础)决定的。那时的经济形态和生产组织形式已是农业国家“村社主义”的成熟形态。能体现材料中“村社主义”的内涵是(   
A.“大道之行,天下为公”B.“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C.“为田开阡陌封疆”D.“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2021-04-20更新 | 507次组卷 | 4卷引用: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