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封建土地所有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开元年间,唐朝达到盛世,但从均田制等制度层面看,也开启了衰败的肇端。《新唐书·食货志二》指出:“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宋人刘怒认为:“魏、齐、周、隋,兵革不息,农民少而旷土多,故均田之制存。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文。”唐朝官员队伍增长速度又特别快,贞观初期朝廷正式官员仅643人,到开元时已增至18000多人,天宝年间,均田制最终走向了崩溃。

——摘编自陈忠海《唐朝均田制的兴与衰》

材料二:通过对上一阶段土地革命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深刻反思总结,中共“六大”会议通过了《土地问题决议案》以及《农民问题决议案》,对1927年11月临时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以来实施的“没收一切土地”政策进行了改变,进一步制定了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只“没收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的政策。中国共产党摒弃了1930年以前共产国际的意见和苏联“土地国有”的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将“土地国有”发展为“土地农有”,经过各根据地的实践,最终于1931年春解决了地权问题,标志着党的土地革命路线初步形成。这条路线可概括为“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摘编自黎林烽《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及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均田制崩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1年土地路线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述土地政策对当代制定土地政策的启示。
2 . 有人认为:社会发展状况决定了土地制度的取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孟子滕文公上》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汉书食货志》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民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唐会要租税》凡天下丁男,给田一顷……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又称永业),余以为口分。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以上观点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太祖的指导思想是“藏富于民”,不管土地兼并者如何富有,只要在大宋国土之内,通过赋税,最终会归国家所有。宋代农业生产力发展迅速,“在这种经济发达的情势下,土地这一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自然要作为商品卷入市场”。宋代权势阶层实现对土地的占有,主要通过以下几条途径:1.合法的土地交易;2.诱骗(如向土地拥有者许诺可以免除赋税);3.非法放贷和胁迫(放高利贷导致农户破产,借机胁迫农户交出土地所有权)。

——摘编自王也《宋代土地兼并现象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材料二   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9月30日专程前往安徽省考察农村改革发展情况时表示,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把股份制引入土地制度建设。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罗必良教授指出,土地流转的本质,就是推进土地要素的市场化。圈地运动时期的英国虽与我国在历史条件、社会形态、社会环境等方面有较大不同,但其土地制度改革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农业现代化有一定积极意义。

——摘编自尹虹梅《英国圈地运动时我国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启示》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析宋代土地政策、英国圈地运动和我国土地使用权流转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不同时期土地政策调整的看法。
2019-10-11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9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殷商时,土地归商王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所有,西周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春秋以来,周天子失去了对土地的控制能力,土地所有权下移,土地归诸侯、卿大夫支配使用。直到战国前期,在各国范围的土地的最高所有权仍属于诸侯。诸侯用分封、赏赐、授田的方式,把土地分给封君、功臣。“从土地和权力的关系看,春秋一代与西周相比,土地占有关系并无本质的突破,只是在多级占有关系中主导地位与非主导地位升降……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是在战国中叶以后到秦汉时期,这个时期突破了一元性的多级占有形式,而逐渐出现了土地占有形式多样化的局面。

—摘编自张云樵、曹东方《试论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转化及其特点》

材料二古代社会的并田制为先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保障,但这种制度是以静态社会为前提,而与社会发展的开放性、动态性相矛盾。抛开其他原因不讲,在随后的发展中,中国地主土地私有制从秦汉时的不完全、不自由状态,到唐宋时的相对完全、相对自由,再到明清时的土地市场发达和土地买卖交易活跃,中小地主和土地私有制在宽松环境中得到充分发展。显而易见,从开放包容的视角看,中国的土地制度的确朝着让百姓享有越来越充分的自由的方向发展……对传统农业社会的中国来说,由于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也是财富之母、财富之源,历史上的有为之君都善于处理土地利益分配关系,从中筹集财政收入。

—摘编自郭雪剑(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特点和规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中叶以后土地所有制变化的原因,并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占有的几种形式。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趋势,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封建统治者调整土地制度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清朝建立之后,顺治、康熙、雍正统治时期,政府明确提出“王政之本在于农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尤其是在立法方面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扶持与鼓励。正因为如此,康熙、雍正、乾隆百余年间里,实现了农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该时期封建经济的某种繁荣。

——福建人民出版社《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服务,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演讲大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清朝前期推行的经济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对当时社会经济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共中央针对土地流转现象而采取的政策。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中叶生产力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土地收益明显上升,刺激了贵族、缙绅地主对土地、财富的贪婪追求。政治腐败在客观上又难以遏制其不法行为的发生,这就使他们以政治权势为后盾,推动土地兼并之风愈演愈烈,造成公私庄田逾乡跨邑、富强兼并,至有田连阡陌者,贫民无地可耕的局面。再者,明代政体是高度集权的,皇帝不仅拥有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而且也享有全国土地的处置权,他本身就是个大地主,与皇帝关系密切的天潢贵胄、勋戚百官自然最有条件从皇帝手中获取更多的利益,从而推动明中叶贵族、缙绅地主经济蓬勃发展。

                                    ——摘编自《明朝经济史之明中叶的土地兼并与赋役制度改革》


材料二  15世纪前期,在英国那些被商品货币腐蚀了的贵族地主、乡绅们早就不满足于固定地租的收入,在“羊踩过的泥巴就会变成黄金”的诱惑下,纷纷用强制手段不断圈占公有土地,进而把农民从传统的份地上驱赶出去,然后把土地集中起来,圈围成牧场。从1688年起,政府也颁布法令公开支持圈地直到1845年运动结束。圈地运动在消灭领主制和小农制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资本主义大农业经济体制。据有关文献记载,耕地圈占后单位面积产量增长很快。由于农业改良,1760—1815年英国农业产量增长50%。在耕作中开始使用人造肥料和播种机,大规模地实施土壤改良、土地轮种、农田基本建设、农具改良等措施。播种机代替撒播等等。农业发展不仅使英国首次摆脱了周期性饥荒对经济发展的困扰,为人口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供给,而且促进了英国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摘编自《社会转型时期中西封建土地制度状况及影响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后期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特点及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农村土地流转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