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社会位置向另一个社会位置的移动”。
材料一 科举,法之最善者也。古者世卿,《春秋》讥之,讥世卿,所以立科举也。世卿之弊,世家之子,不必读书,不必知学,虽呆愚佚,齐循例入政,如是故上无才。齐民之裔,虽复读书,虽复知学,而格于品第,未从得官,则求读书,求知学者亦少,如是故下无才。上下无才,国之大患也。科举立,斯二弊革矣。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
材料二 根据中国近代十个行业的统计分析,在1872——1913年,中国资本开设的新式企业共145家,已知的202个创始人或投资人中,按其原有身份归类的是:(1)地主和官僚为133人,占55﹒9﹪;(2)买办为50人,占24﹒8﹪;商人为37人,占18﹒3﹪……咸丰十年(1860)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46年间,在湖北共产生绅士48000人,其接受“再教育”的人数,至少约2万人,他们从事创办新式教育,兴办报刊,出版书籍……一些受过新式教育的绅士或知识分子,纷纷流向新军,“投笔从戎”他们组织严密,社会整合力强,因而迅速成为社会权势中心,在清末民初的政治动荡中起了主导的地位。
——摘编自赵英兰、吕涛《转型社会下近代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变》
材料三 中世纪传统的社会流动非常缓慢,其作用方向是一致的:千方百计把农民束缚在其祖祖辈辈都在其耕耘的土地上。英国的圈地运动则一改过去社会的各种因素作用的方向;它不是要把农民继续束缚在原来的土地上,而是要把他们赶出原来的土地,从而无形中推动农民大规模离开土地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从14、15世纪开始延续了300多年。
——袁亚愚《农民的社会流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科举制对社会流动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近代社会流动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社会流动的角度评述英国的圈地运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