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原工业化”指“工业化之前的工业化”。原工业的生产形式基本上摆脱了行会的控制,商人资本直接参与制造业,参与市场竞争,生产形式主要是外放制(又称作包买商制)。原工业化使英国农村中出现了农业和乡村工业并重的“二元经济”。在“二元经济”模式下,农村劳动者的身份往往具有双重属性,既是耕作者,又是制造业工人。在前工业时期,英国从事农业的人口不断下降。1520年,英格兰乡村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6%,1600年为70%,1670年为60.5%,1700年为55%,1750年为46%。从农业中释放出来的劳动力主要被原工业、商业和服务业吸收。

——摘编自刘文超《近代英国商业和商业资本的演化过程及其对市场经济发展形成的影响》

材料二       明清时期虽然兴起一些手工业中心,但与此同时,农民的家庭生产多样化程度也在提高,特别是传统棉纺织技术普及后耕织结合的程度加强。那些手工业专业地区的产品长途贩运并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在农村更是销量有限。这就限制了商业资本对制造业投资的兴趣。明清民间商人虽富有,但最能累积巨额财富的却是盐商、茶商、洋商、票号、铜商等特许商人,特许经营和官商制度扭曲了市场规律,形成了恶劣的经营导向,商人们并不把发展的希望寄托于市场开拓和由此而增加对科技发明生产创新的兴趣;而在于谋取流通领域的超经济特权,其经营注意力始终游离于生产领域之外,市场和市场主体始终都得不到独立自由的发展空间。

——摘编自樊卫国《论明清经济演进的内向化倾向》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原工业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英国“原工业化”时期相比明清时期在商业运营上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不同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00年到1800年,英格兰谷物浄产量总数翻了近3倍,同期人口则从416万提高到867万。…农民的饮食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善,新鲜牛羊肉明显增多,鲜鱼取代了腌制的鲱鱼。而拥有毛纺作坊的“租地农场主”家里的陈设比德国贵族还要好,游戏、运动和业余爱好盛行,世界上大多竞争性团队游戏不是源于英格兰就在英格兰制度化…随着国内市场的发展和领主自营地的出租,一些有企业进取心的资本主义个体小农渐渐占有更多的土地,有些农民则走投无路,成为无地的农业工人…金钱的诱惑、发财的欲望,也使一些贵族不惜降低身份,投入到被贵族社会视为“卑贱”的经济行业。

——摘编自【英】麦克法兰《现代世界的诞生》、钱乘且《英国通史》等

材料二   19213月,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告农民书》说:“今后,粮食征收制废除,代替它的是对农产品的实物税。实物税会少于粮食征收制的数额。”同年,全俄苏维埃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提出:在保持土地国有化的前提下,现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并给农民以选择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19225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准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土地使用权的临时转让)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同年10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通过《土地法典》,进一步放宽了土地的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围,把租佃土地的期限延长到12年,并允许在承租土地上使用雇佣劳动力。列宁指出:“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以外,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问题的实质就在这里。…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

——王斯德《20世纪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农民生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状况对英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苏俄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苏俄农业发展的主要影响
2021-05-18更新 | 220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选考)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以农耕文明为主,人们将节俭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商朝时伊尹曾告诫太甲:只有保持节俭的美德,国家才会兴旺发达。儒家认为俭德可以避难,节俭者懂得尊重他人,体谅他人,是具有仁爱精神的表现。当时崇尚“收缩式”“被动式”的节俭。在当代社会,节俭观的核心不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式的生活,而是在有效配置资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提倡适度的消费。新型节俭观不再单单关注生活领域,而是把节俭的范围延伸至生产领域。

——摘编自徐姣《中国传统节俭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材料二 从事生产性劳动的劳动者越多,劳动产品就越多,如果节俭的人将自己的部分收入节省下来作为资本供养更多的生产性劳动者,就能增加个人财富与社会财富,资本增加的直接原因就是节俭。当然,节俭所积蓄的财物都是由勤劳得来的,但是若只有勤劳无节俭,有所得而无所贮藏,资本绝不能扩大。政府必须反对奢侈浪费,才能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政府在反对奢侈浪费上,绝不能是可有可无的旁观者。亚当·斯密的观点代表了近代西方节俭观的主流。

——摘编自【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节俭观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亚当·斯密节俭观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节俭观的认识。
2021-04-06更新 | 206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彬县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尖子班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