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1 道试题
2022·河北·模拟预测
1 . 早在19世纪20年代,德意志许多邦就开始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并大力兴办职业学校。德国是19世纪后半期文盲率最低的国家。德国的高等教育既注重基础理论的教学,又重视应用科学的研究。这体现了
A.国家统一促进了教育发展B.德国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
C.科学研究与生产发展的结合D.德国教育促进了经济发展
2022-05-22更新 | 521次组卷 | 6卷引用:历史-2022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河北卷)
2 .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银行资本虽很发达,但银行家们热衷于把资金投向国外,通过放债取得高额利息,广大中小资产阶级喜欢把钱存入银行或购买万无一失的债券。这一现象(  )
A.引发英法两国激烈争夺殖民地B.加剧了法国社会贫富分化
C.表明法国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D.延缓了法国工业发展速度

4 . 材料一:唐宋以来,人们越来越重视棉花种植。《农书》记载,棉花“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得御寒之益”。元以后,历代统治者积极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明万历时,织工创造出提高棉布质量的方法,“多穿地窖,深数尺,作屋其上,檐高于平地仅二尺许,作窗棂以通日光。人居其中,就湿气纺织”,因而织出了高质量的棉布。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

——摘编自陈钟毅《中国棉纺织史》

材料二:棉花对于英国来说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到1856年,曼彻斯特商会准确地描述道,这个行业“在规模和效用上没有任何其他制造业可以比拟”。英国制造商把重点放在高质量的纱线和布料上,同时英国越来越依赖世界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地区的市场。到19世纪50年代,英国生产的全部棉产品中有一半以上用于出口。

1786年,美国的种植园主开始大量种植棉花,美国向英国出口的棉花数量迅速增长。1793年,惠特尼建造了一种新轧花机器,将轧花的生产效率提高了50倍。19世纪,联邦政府侵略性地获得了许多新领土。为了大规模扩大棉花生产,种植园主购买大量奴隶。直到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棉花产业和奴隶制携手并进、同步发展,美国成了新兴的棉花帝国。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以来棉花逐渐成为主要纺织原料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和美国先后成为棉花帝国的相同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棉花帝国崛起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022-05-21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魏县第六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自测题(七)
5 . 19世纪晚期,橡胶和石油成为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印度黄麻被用来制造麻布、麻绳、麻袋,椰子树因有制造绳索、船帆、肥皂、蜡烛、大造黄油等用途而在荷属印度尼西亚密集栽培这主要体现了当时
A.资本输出是西方侵略的主要方式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确立
C.亚洲成为欧美列强角逐的核心区D.工业革命推动商品生产革新
2022-05-20更新 | 1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西南名校联盟“3+3+3”高三教学质量诊断性联考(三)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6 . 英、德、美、日四国国内生产总值之复合年均增长率表
年份1820--18701870-1889
英国1.2%1.4%
德国0.7%2.0%
美国1.5%1.8%
日本0.1%2.7%

据表可知
A.德国经济增长最快B.技术革新助推经济发展
C.美国经济增长缓慢D.科学与技术已紧密结合
2022-05-20更新 | 15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7 . 19世纪下半叶,德国农业生产增加了3~3.5倍,每个劳动力的产量增加了2~2.5倍。在容克地主组织的“农场主同盟”的影响下,国家不断给予农业“救济”“补贴”,并保障了较高的粮价。这说明当时德国
A.农业优先战略成效显著B.政府力促民族经济发展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D.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松弛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就业岗位多集中于纺织业和采掘业,虽然当时已经开始实行工厂制,但实际上工厂多而小,与之前的规模差异不是特别明显。如在1851年英国全国87000名雇主中,雇佣10人以下者达76000人,占总数的87%,雇佣50人以上者仅2000人,占总数的2.3%。小而散带来的用工不稳定问题,也是当时出现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实现了企业的规模化,新技术下的重化工业需要大资金大规模才能满足,大企业相较于之前能为工人提供更多相对稳定且多样化的岗位,这也使得专业化分工由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的简单化向着复杂化演进。

——摘编自李智明《新工业革命时代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挑战与思考》

材料二   在采掘、冶炼、纺织、建筑、运输、电气、煤气等传统产业部门劳作的产业工人,被称为“蓝领”阶层。19731985年,美国的工业产量增加了近40%,而同期“蓝领”工人的人数却减少了大约500万。生产自动化的发展及知识密集型生产部门的,催生了主要从事自动化作业管理的操纵按钮的“灰领”工人以及从事脑力劳动的“白领”工人。1980年,美国“白领”工人和“蓝领”工人的比例是5032。值得注意的是,银行出纳员、饭店旅馆的服务员、公共娱乐及卫生保健人员等不断增加,他们在整个就业人口中的比例,在美国,1950年就已经达到53.2%,1976年为65.7%。

——摘编自许平《当代西方国家社会分层变化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次工业革命对社会就业产生的不同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工人结构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产生的原因。
9 . 德意志帝国时期(1871—1918年)出现了以回归乡土为取向的乡土运动。其间乡土文学大行其道,传统乡村生活被想象成一种家庭和谐、生活悠然、来近自然的“田园诗”。各地争相编撰乡土教程、乡土志,面向学校、家庭和社会厂泛传播。这反映了
A.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B.浪漫主义思潮进一步传播
C.民族国家概念被普遍认同D.小农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
10 . 科技史专家丹皮尔认为,以前的发明主要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后来“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展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下图所示上述两类发明,属于后者的是: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2-05-19更新 | 261次组卷 | 50卷引用:吉林省通化市通化县综合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