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管理,一直有非常严格的制度。服役于官营手工业的劳动者,许多是民间工匠注籍匠户后世代以无偿劳役形式艰苦劳作。由于官营手工业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内部技术分工十分细密。有学者认为,“各种规模庞大的官营手工业,虽然都是政府的官设机构,但却都具备了工场手工业的生产条件,并具备了工场手工业的基本性能”。论者还指出,官营手工业“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其生产过程中“指挥工作”的“是由政府派遣的官吏”。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第二版)》

材料二   近代大工业机器是一成龙配套的体系,军用工业不可能长久地孤立发展,势必会带动其他的相关产业。制造舰船枪炮需要机器,制造机器需要钢铁,冶炼钢铁需要煤铁矿,煤铁矿并采后需要运输。制造业、钢铁业、采矿业、运输业、动力业互成流程,诸环节缺一不可。李鸿章等便发现:“洋机器于耕织、印刷、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于是,除军用工业外,民用工业的兴办提上日程,民间也开始涉足机器工业。这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由此发生。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写出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的标志。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此类“民用工业”企业的主要创办形式,并从经济的角度,简析近代“民用工业的兴办”所起的作用。
2 . 电报事业的发展是认识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视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围绕西人在华架建电报的较量

一、“持议甚坚”:西人的请设列强软硬兼施请设电报
二、“力为设法阻止”:清政府的因应“恐有洋人私设铜线等事,谨遵照条约所属(嘱),随时查阻”;“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若至万不能禁时,惟有自置铜线以敌彼飞线之一法”。
三、“界限分明”:中西较量的结果经过严重对峙,双方皆让步,形成西人可在中国领海敷设海线、但线端不得上岸的格局。
四、余论:历史的另面与对待列强向一些领域扩张的态度大异其趣,面对咄咄逼人的请设电线之势,清政府并未示弱,而是针锋相对。长期担任电报局督办的盛宣怀称:“说者谓通商以来,能自保主权者,电事为最。”虽存溢美之处,但实属有因。

——据夏维奇《晚清电报建设与社会变迁——以有线电报为考察中心》整理

材料二   对于电报技术引进,洋务派将其融入到原有封建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之中。这种在对宏观环境变革极小的条件下引进近代科技,并将其融入到传统社会的做法,一定程度上解决科学化与传统社会的冲突,但并没有顺应科学化的要求,而是顺应了封建统治的要求。

——摘自包羽《洋务运动时期的电报技术国际技术转移视角的研究》

材料三   近代中国面临西潮冲击,中国向何处去?很多读书人是回头看与向外看并存。早期维新派代表郑观应说:“英国电报设于王家,商民欲通信者收其费,岁以所入济局用,往往致赢……昔普、法构兵,普人行军处遍设电线,而尽毁法人所设,遂以败法……盖兵贵神速,所谓先发者制人,后发者制于人,莫电线若矣……夫轮船、枪炮等物,中国仿行有年,损益犹或参半,电报则有益无损,何不一试之耶?”进一步考察其立论基础,其中“兵贵神速”语出《孙子》;“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语出《汉书》,皆为中国之历史智慧。

一份1896年的报纸云:“乃近有匪徒造言谓,电报局所用电气系以死者之魂炼成,故专收人家供奉之神主牌……此语传遍远近,乡愚皆信以为真。”事实上,即便是到了民国年间,乡民不知电报为何物者仍是常事。这一切提示出,现代文化在中国的成长必将是一渐进的、缓慢的乃至长期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

——摘自夏维奇《电报的引入与近代中国文化变迁》


(1)根据材料一,列举清政府“力为设法阻止”的多种办法,解释“历史的另面”。
(2)写出洋务派代表人物丁日昌对中国电报事业的贡献。根据材料二,概括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与根本目的。
(3)阅读材料三,请选择作答:①以郑观应论电报为例,说明读书人在寻找中国出路的过程中是“回头看与向外看并存”。②结合清末电报事业的发展,佐证现代文化在中国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
2022-03-26更新 | 122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地域文化是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的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浙东学派发轫于宋儒,一直延续到清代,大师辈出。作为浙东学派代表人物,黄宗羲认为治学“必原本于经术而后不为蹈虚,必证明于史籍,而后足以应务”。对于最高权力,黄宗羲指出鉴于天子传子不传贤,宰相传贤不传子,天子必须依赖宰相补救过失。

——摘编自乐承耀《宁波通史清代卷》

材料二   左宗棠一生的为人与做事与湖湘文化对他的影响密不可分。他以民族大义为重,克服重重阻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指挥大军驱除了阿古柏匪帮,为近代中国反对外国侵略斗争史揭开了新的一页。左宗棠是洋务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中国近代军事工业与民用企业的开拓者之一,先后创办了福州船政局和兰州织呢局,福州船政学堂是中国第一个专门培养近代造船与驾驶轮船人员的工业技术与军事技术学堂。

——整理自蔡建满《左宗棠与和湖湘文化》

材料三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和集大成者。明清时期苏州四方商贾,辐辏云集,百货充盈,交易得所。西部偏北阊门,紧靠运河,交通便利,居民密集,万商云聚,形成规模宠大的商业网络。商人活动频繁,洞庭山商人蔡鹤峰、王荣初在枫桥设会馆,自行经营米业。商业铺行主要有绸缎铺、布行、皮货铺、药材铺、海货铺、枣行、鱼行、肉铺店等。……正是在苏州历代文人雅士的努力下,昆曲才一步步成长为“百戏之祖”。

——整理自《明清时期苏州商业的繁荣》《昆曲六百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浙东学派所倡导的精神,为解决“最高权力”问题黄宗羲设计了怎样的方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左宗棠“揭开了新的一页”的事件,简要评价左宗棠的历史功绩。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请选择阐释:①概括明清时期苏州“商业繁荣”的表现,指出周廷弼在苏州创办的企业名称。②分析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的原因,分别列举明清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一部昆曲剧作。
2021-12-04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山水联盟2022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