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上海及其附近的松江、太仓一带,手工纺织业素称发达,但随着上海的开埠,外国棉布的输入源源不断。时人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半”厦门开市通商后,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英国首先把印度的棉纺织品挤出欧洲市场,接着把印度的棉花运到英国的各纺织城市进行加工,然后再把制成品输入印度。18141835年,印度输入英国的棉布从125万匹跌到30多万匹。同一时期,英国输入印度的棉纺织品由不足100万码增加到5100万码。到19世纪中叶,印度已从棉布出口国变成了进口国。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1950年中国人口在全球占比为22%,而此时中国纺织工业的棉纺锭(513万锭)在全球占比仅为5%,棉纱年产量(43.7万吨)在全球占比仅为7.8%。……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城乡人民服饰“蓝、黑、灰一抹色”的情景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服饰多样化以至时尚化。反映时代精神、时代风貌的时装和华丽的家用纺织品,进入城乡普通人家。人民群众衣被的普遍改善,已成为“全面小康”和“时尚中国”的一个重要元素。到2015年,中国纺织工业的经济总量总体上在全球占比在55%以上。中国棉纺织工业的设备规模在全球占比在57%;棉型纱产量3538万吨、棉型织物产量893亿米,其全球占比都在55%以上。更具可比性的“纺织产业纤维加工量”,从1978年的276万吨(全球占比为10%),逐步发展到2015年的5300万吨(全球占比在55%以上)。

——摘编自陈义方《纺织大国崛起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印两国棉纺织业面临共同的境遇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纺织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中存在着党争。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党争在政治上促成按梭伦的民主政治改革,挽救城邦共同体于濒临解体之时。之后,在雅典共同体内部形成了海滨党、平原党和山居党三个党派,比较有趣味性的是,三派领袖都是著名氏族出身的贵族分子,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雅典民主的极盛时期一一希波战争到伯罗奔尼批战争前的“伯里克利、克里斯提尼民主”时代。当梭伦改革后的达马西阿斯担任执政官两年又两个月被迫离职之后,“由于党争,他们决定选举十个执政党,共中五个选自贵族,三个选自农民,两个选自手工业者”,尽管他们存在党争,但其中利益得到了相对平衡,因而他们都致力于保护城邦共同体。

一一摘编自李玮钰《古希腊城邦奴隶制与民主制》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民主政治妥协的现象,在美国表现得特别明显。联邦制的宪政设计将联厂主为了节约成本雇佣女工代替男性工人,这样妇女得以外出工作,而男人就分担了原来女人做的家务活。女人在工厂里工作并不完全破坏家庭,妻子挣钱养活全家,丈夫坐在家里看孩子,操持家务。但母亲对孩子的感情出现了无可奈何的忧仿,孩子的出生意味着失业和减少家定的收入,还意味着“多出一张吃饭的嘴”来,所以大受的婴儿被父母遗弃。在工厂区,小孩子因缺乏照顾而酿成的不幸事件就惊人地增加起来。在这样条件下长大的孩子对家庭没有丝毫眷恋。生活的压力对人类道底线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一一摘编自刘文龙《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劳工家庭演变探究》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中国农户“耕织结合”模式出现了变动。随着市场的扩大与需求的增加,农户需要较多地从市场上购进日常生活必需品,相对利益较大的产品表现出不同的形态,或为手工业产品,或为某种经济作物,或为粮食作物。农户经营棋式,或以织为主、以耕为辅,或只耕不织,或只织不耕。“织"已经发展成为面向市场的手工业,即便在农忙季节,农家也不停止手工业生产。手工业起初主要以家庭劳动力为主,后来开始底工经营。以织为主、以耕为辅的新模式进一步向前发展。这时,家庭劳动力与资本将主要被安排在手工业生产上,农户完全脱高与土地的联系,他们开始举家离村进城或到附近的乡镇上开设固定产销场所。

——摘编自彭南生《论近代中国农家经营模式的变动》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后英国劳工家庭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农家经营模式变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2021-09-30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2022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三)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朝海关设置总税务司,由总理衙门任命,直接对总理衙门负责,各关所有外国人帮办税务事宜,均由总税务司募请调派。各关税务司是外籍税务司制度的核心,负责管理各通商口岸的海关的进出口贸易。虽然海关税务司不是中国本土官员,但作为“客卿”也分别被授予清朝相应的官阶和品衔。从某种意又上讲,这种“授街”制度确保了海关外籍视务司的政治地位。

——摘编褚自德新、梁德主编《中外约章汇要(1689-1949)》

材料二 新式的海关管理体制一旦得以在海关存在,它便具备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时间。从空间上讲,新式海关的管理范围几乎涵盖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除去征收对外贸易关税、监督对外贸易之外,还兼办港务、航政、气象、检疫、灯塔、引水等海事业务,同时还经办外债、内债、赔款及以邮政为主的大量洋务。从时间上讲,从1854年制度初步建立直至1948年制度消亡,外籍税务司制度在中国海关的存在时间几乎达一个世纪。

——摘编自蒋清宏《中国近代海关行政制度研究(1854-1869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海关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外籍税务司制度在中国近代实行将近一个世纪的原因。
2021-08-26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双基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