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

下图为清代茶叶外销路线图


材料一   中国茶叶对外贸易,有1500余年历史。……到元、明以后,中国茶又经南亚地区传到西方的欧美国家。海上“茶叶之路”由此形成。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茶叶成为十八世纪直至十九世纪后期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当时为了尽快将茶叶运到西欧,专门使用飞剪船,飞剪船是传统木质帆船的最后一次飞跃,……从17世纪到19世纪后期,我国一直是世界各国茶叶的供应者,销区遍五洲。“海上茶叶之路”前后繁荣300年。


(1)根据地图和材料一,概括中国茶叶外销贸易的特点。

材料二   五口通商后,洋商纷纷在广州等地设行抢购茶叶,茶叶贸易急剧繁荣。1842—1886年是历史上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黄金期。嗣后每况愈下,走向衰落。当欧美各地的茶叶消费能力一日千里的时候,中国茶叶产业本身的陋习逐步暴露出来。长期以来,见茶叶出口利好的朝廷,都会对茶叶出口施加重税。19世纪后期,由于出口量的剧增,中国茶商们被迫拿出了各种办法,赚取利润。手段总结起来无非就是以次充好,偷斤少两。这让中国产业的品质与口碑,开始在欧美消费者心目中产生严重下滑。19世纪70年代,由英国人从福建移植到印度的红茶打破了中国人对国际茶叶市场上的垄断。19世纪末,印度已实现揉茶、切茶、焙茶、筛茶、装茶等各个环节的机械化。机器的出现,又反过来推动了茶园的扩张。因为进口中国茶需要缴纳35%的关税,而进口印度茶是零关税,所以印度茶迅速占据了英国市场。到了1888年,产量高达8,600万磅,英国从印度进口茶叶的数量完全超过了中国。随着印度、锡兰和日本茶叶出口日益增长,中国茶叶开始失去国际市场。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海上茶叶之路”逐渐冷落的原因。

材料三   鸦片战争前后生丝内外销比例的变化

年代内销外销
1840年以前86%14%
1894年48%52%

晚清时期生丝出口销售渠道


——依据杜恂诚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

注释:洋行指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的商行。


(3)依据材料三的图表,评述晚清时期的中外生丝贸易。

2 . (农夫)春耕夏耘,秋获冬臧,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注释:“倍称之息”指加倍的利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同“债”)者。

——晁错《论贵粟疏》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发展不稳定的原因。

就总体而言,1450年到1800年之间的世界贸易中各地区承担不同的角色:中国出售丝绸和瓷器,偶尔也出售黄金。东南亚地区出售香料和胡椒。印度出售棉布。非洲出售奴隶和黄金。美洲出售白银、皮毛、糖和烟草。日本出售白银和黄铜。欧洲人则出售远洋保护,并日益担任起中介人的角色,来回运输各方的货物。在1750年左右,在这个体系中,中国保持着中心位置。绝大多数的香料都直接输往中国出售。而超过总量3/4的白银,在途经几个停泊点之后,也被运往中国和印度。

——约翰•R.麦克尼尔威廉•H.麦克尼尔《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

(2)依据材料和所学,对1450年到1800年世界贸易的特点进行说明和解释。

洋务运动主要活动举要

咸丰十一年(1861年)恭亲王和文祥设立同文馆于北京,是为中国新学的起始。

同治四年(1864年)曾国藩、李鸿章设江南机器制造局于上海,附设译书局。

同治九年(1869年)李鸿章设机器制造局于天津。

同治十一年(1871年)曾国藩、李鸿章挑选学生赴美国留学,同年李鸿章设轮船招商局。

光绪元年(1875年)李鸿章筹办铁甲兵船。

光绪二年(1876年)李鸿章派下级军官赴德学陆军,船政学生赴英学习造船和驾船。

光绪六年(1880年)李鸿章设水师学堂于天津,设电报局,请修铁道。

光绪十一年(1885年)李鸿章设天津武备学堂。

光绪十四年(1888年)李鸿章成立北洋海军。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3)结合所学,从“近代化”角度,对材料中列举的洋务运动的措施进行评价。

2017-11-14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海淀区2016-2017年高二下学期历史会考模拟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项目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91

4810

16

20441

69

4445

15

29696

100

(1)借助表格分析晚清财政收入结构的变化。结合所学说明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当时清政府财政因巨大的赔款陷入严重的困境,兼以官办工业毫无成效,无一不是亏蚀累累。它不得不在1895年命令各省督抚对所办局厂“亟应从速变计,招商承办”,借以缓和国内阶级斗争。不久,它又命令各省设立商务局,主持设厂;颁发章程,奖励民营,从立法上奖励私人投资设厂。

——张国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政府对官办和民营工业分别制定了怎样的政策?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制定这些政策主要目的是什么?

材料三   怎样搞工业化是民国南京政府主要思考的问题,工业化的重点一开始就被确定在重工业上。……至于具体操作,最突出的是政府于30年代新组建了资源委员会,从资源委员会1936年和1937年的实际建设活动来看,主要集中在与军事工业密切相关的钢铁、冶金、燃料、电力、机械、电器、化学等基本工业领域,其活动地区是以江西、湖南、湖北为中心并及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省。

——陈勇勤《中国经济史》

(4)材料三中,国民政府的工业化政策有哪些特点?并分析有哪些影响。
2019-04-29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国际贸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宋代出口货物主要是丝、瓷、漆器之类的手工业品,反映了宋代在当时世界上手工业的地位。进口品类广泛,据《宋会要》记载即达三百余种……东起日本,西至天竺、大食等四十余国,涉历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地,皆有宋代货物流通。日本、朝鲜、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半岛、印度支那、印度半岛、波斯湾沿岸、伊朗、东非的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埃及和西班牙等地,先后都有宋代钱币和陶瓷的出土,证明了宋与这些地区的经济贸易关系。

—沈光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

(1)上述材料反映宋代海外贸易具有怎样的特点?

中国出口丝、茶数目统计表

—数据来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

(2)依据上表概括中国丝、茶出口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战后世界经济的规划者决心避免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代里的经济民族主义、贸易限制和货币不稳定,力求恢复1914年前的贸易自由流动和通货稳定。美国在新罕布什尔的布雷顿森林召集有44个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各与会国承诺削减贸易壁垒,并为战后世界的通货稳定而共同努力。

——(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3)依据材料和所学,指出二战后初期美、英等国为解决国际贸易与货币问题采取的重要举措,并简要说明其意义。

2018-09-17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2018年夏季普通高中会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