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地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地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 民国初期历年新注册工厂数量一览表(不包括矿山)(单位:家)

年份民国元年民国二年民国三年民国四年民国五年民国六年民国七年民国八年
数量1737375033342923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农商部的统计

材料三 如图是1933-1936年中国(国民政府)轻工业月平均生产指数增长表:



材料四 100元法币购买力图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
(2)根据材料二,析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怎样的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1945-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境地?参考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一境地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这些市填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是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作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欧洲“中世纪模式”的城市形态是节制、封闭、内敛的,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的城市形态则是爆炸式的扩张,这种模式是建立在资产阶级宣扬“自由”基础之上,……人口的集中固然对有产阶级起了鼓舞的和促进发展的作用,但是它更促进了工人的发展,工人们开始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整体,是一个阶级;他们已经意识到,它们分散时虽然是软弱的,但联合在一起就是一种力量。这促进了他们和资产阶级的分离,促进了工人所特有的、也是在他们的生活条件下所应该有的那些见解和思想的形成。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受压迫的地位,他们开始在社会上和政治上发生影响和作用。大城市是工人运动的发源地;在这里,工人第一次开始考虑到自己的状况并为改变这种状况而斗争;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利益的对立;在这里,产生了工会、宪章主义和社会主义。

——摘编自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年)等

材料三:伦敦、纽约、上海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以千为单位)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朝商业发展的新气象。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恩格斯著作撰写的历史背景。

(3)材料三反映了伦敦、纽约、上海三地的城市化进程。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三地城市化的进程、程度方面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