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棉花和棉纺织业

材料一   元明以前中国的主要衣用植物是丝、麻、葛类,明代(大学衍义朴)记载:“汉唐之世,远夷虽以木棉入贡、中国未有其种……宋元之间,始传其种入中国。”北宋时期,福建、广东一带棉花种植已十分发达,北宋《文昌杂录》称“闽岭以南多种木棉,土人竞植之”。南宋传到江浙一带,元代的江西、江浙等行省都有种植。到了明代棉花已经在北方黄河流域大量种植,徐光启《农政全书》称,棉花“宋末始入江南,今则遍及江北与中州(今河南一带)矣”。

——摘编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的输入破坏了中国家庭手工业,尤以棉纺织手工业最为典型。当英国的棉纺织业进入到机器生产阶段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竞争力便相形见绌。因为洋纱便宜,许多农民购买洋纱代替土纱进行手工织布。1894年,闽粤地区的手纺业“已有如风流云散”,“觅一纺纱器具而不可得”。洋布在中国的销量也越来越多,缓慢地克服了小生产者的顽强抵抗。洋纱洋布已经逐渐由沿海向边远腹地扩散。19世纪60年代,洋纱在中国土布生产中的使用率只占0.56%,90年代上升到18.94%。洋布在中国年用布总量中的比重,也从60年代的3.2%上升到90年代的13.39%。

——摘编自赵津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棉花引种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并评价晚清时期中国传统棉纺织业的变化。
2022-04-29更新 | 282次组卷 | 5卷引用: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测试)-高中历史备课精品导学案+单元测试(中外历史纲要上)【北京专用】
2 . 据《江湾里志》记载:“自上海辟为租借地后,……农民以应供求起见,有舍棉,稻而改艺(种植蔬菜)者, 功虽倍,……获利倍蓰,本乡之东南部大郡都如是。”这说明当地
A.自然经济走向解体B.城市规模日益扩大
C.棉纺织业出现衰落D.对外贸易增长迅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一个英国人曾记载“远在1844年,我曾把这种土布的各种质地的样品,标明每一种的价格送回英国。和我通信的人都说,按照所标的价格,他们在曼彻斯特也做不出来。”这反映了当时
A.中国土布有一定的竞争优势B.中国的劳动力价格比英国低
C.机器生产优于传统手工生产D.英国借鉴了中国的纺织技术
4 . 1900年《东南商报》记载,汉口“乡间老成妇女子,特购入棉纱,以自织成其所好土布,余剩则卖却”。汉口乡间的现象反映出
A.耕织结合更加紧密B.自然经济趋向瓦解
C.西方经济掠夺加剧D.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据地方志记载,至1897年,无论通都大邑、僻壤狭瞰,衣大布者不过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已有十之八九。对于此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
A.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B.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C.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D.土洋结合生活方式普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