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清末中国人办的制造业和采矿业,集中于上海、南京和汉阳,多是官方和半官方的采矿、冶炼和纺织企业。1895年起,华资制造业数量有了增加。政府在1903年成立商部和1904年颁布“公司法”,各省商绅反帝民族主义情绪也是一个原因。这些企业均有官方资助和支持(如采取部分免税或垄断某些市场等形式)。上海机器织布局和汉冶萍公司就作为官督商办企业由盛宣怀管理,并依靠李鸿章和张之洞支持。即使象张謇的大生纱厂(1899年)和周学熙的启新洋灰公司(1907年)等商办企业,也要归功于官方的关系,大生得到张之洞和刘坤一的支持,启新得到袁世凯的支持。

材料二   晚清时期,工业各种组织特别是近代银行制度并不存在,政府不能建立和保证一个有法律、商业和教育等制度的体制。由于没有关税自主权和外国人已索取的特权,华资企业无法与进口货和外资企业竞争。十九世纪后期的中国经济是贫困的:农村人口在人地比例日趋不利的情况下生活,农业技术发展潜力消耗殆尽。但阻碍中国早期工业发展的因素并不是资本的绝对短缺,问题在于本来有限的经济资源,在只有根本的政治变革才能打破的传统束缚中一直没有发挥作用。经济成就和政治权力的结合是当初公行等垄断事业的特征,在中国早期工业化时期,这种结合也没有分裂过。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美)费正清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早期制造业发展的特点?并简要指出其起步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制造业发展的促进因素和制约因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非传统型的市镇,在明清时期大量兴起,地区上集中在江南。这些市镇作为农村副业产品的收购站,往往是在天亮前拂晓时间挑灯交易,天亮以后农民就可赶回家中。从这些市镇运送商品的路线看,这些市镇与县治或府城缺乏传统的集散关系,松江梭布销广东,金山县朱泾镇的布“达两京者不少辍”,南翔镇及魏塘镇的刷线布,又名扣布,售至京师。这些市镇吸引了外地的大量资金,远来的客商既无时间也无能力直接与为数众多的乡民打交道,双方都要通过当地的中介商人,称为牙行、布庄或布局。

一一摘编自赵冈著《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材料二        近代苏中市镇贸易逐渐纳入以上海为中心的贸易网络中,大量棉花通过市镇运往上海、无锡等地,再由上海出口国外或作为原料供应上海、无锡等地的纺织厂。苏中市镇商业中五洋业兴起和发展(五洋泛指洋油、洋火等洋货),地区传统手工业开始解体和分化,最显著的发生在棉纺织业,土布生产也被迫改进工艺,大量使用洋纱。1895年张謇在唐闸镇创办了大生纱厂,其它市镇也陆续建立了工厂,到民国建立前,苏中市镇近代工业已经粗具规模。

——摘编自梁磊著《近代苏中市镇经济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非传统型市镇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苏中市镇的新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