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买办在明朝时指供应宫廷用品的采买商人;十三行时期成为公行制度的一部分,并开始与外国商人发生联系;近代以后很多人认为买办依附洋人,唯利是图;但据研究,近代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中买办资本的比重非常可观。买办身份角色的变化过程反映了
A.中国近代社会观念的不断进步B.西方对中国经济控制日益加强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D.中国明清以来经济的转型过程
2 . 我国疆域辽阔,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特点各异、差别明显。以分区推进的政策思路,在不同经济区域构造各具比较优势的“经济增长极”,以此带动整个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正确选择。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马迁称:“关中之地,……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新唐书》记载:“关中号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故常漕东南之粟。”

材料二     宋代因太湖平原盛产粮食,故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材料三   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输出地,民间俗称“湖广熟,天下足。”


(1)综合分析材料一、二,能得出什么结论?
(2)综合分析材料二、三,从宋代到明清,中国的粮食生产及输出中心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根据相关史实,指出明清时期太湖平原的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近代以来,太湖平原和江汉平原沿长江地区较早地出现了“民族工业”。试根据有关史实,以上述两地沿江的某些城市为例,说明两地沿江地区“民族工业”出现较早的原因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2021-01-28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普通中学2016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机器纺织业的创办人,大都是缺乏手工棉纺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有官僚、士绅、买办、商人等,基本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这种状况
A.取决于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B.体现了“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C.折射出中国民族工业特殊性
D.直接导致了民族工业的长期萧条
4 . 1863年到1891年西方国家在华主要机器工厂和主要经营内容如下表,这些企业的创办
时间工厂名称主要经营内容
1863年俄商在武汉投资设立“顺丰砖茶厂”砖茶
1877—1894年德商在烟台设立“缫丝局”;美商在上海设立“旗昌丝厂”,后上海增加到七家外国丝厂缫丝
1890年以来于上海、天津、汉口、重庆等地设立“隆茂洋行”“平和洋行”“德隆洋行”等打包厂,便利了原料出口为皮革、羽毛、毛皮、棉花等打包

A.说明西方国家对华资本输出占据主导B.表明中国第一批无产阶级产生
C.反映了西方列强加紧了对华原料掠夺D.体现了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减少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交换物品的场所称作“市”,通常设在人民经常集聚的地方。商朝就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独立商人。商业贸易的范围遍及商朝统治区域,以及周边的地区。这时,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直到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才被突破。秦汉时期,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从隋唐到两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城市商业进一步繁荣,出现了纸币。元、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出现,地域性商帮形成。

——摘编自童超主编《看得见的中国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新的商业经营形式被引入中国。1864年,英国在香港开办汇丰银行,1865年在上海设立分行,随后又在中国许多城市设立分支行。1897年,盛宣怀奉旨在上海创办的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先后在北京、天津、重庆等地设立分行。19世纪70年代,随着官督商办与官商合办的民用股份制企业出现,股票也开始走向市场,其中较著名的有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矿务局的股票。为了适应股票交易的需要,上海出现了最早专营股票的证券机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1900年,香港成立了第一家大型百货公司,之后在广州、上海等地也出现了大型百货公司。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近代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演变的过程,并指出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商业经营形式的变化,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6 .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2019-06-08更新 | 8981次组卷 | 92卷引用:河北省辛集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入学历史试题
7 .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经济开始从传统向现代转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楚、粤铁商,咸丰年前销售甚旺,近(同治十一年)则外洋铁价较贱,中土铁价较昂,又粗硬不适于用,以致内地铁商十散其九。……据历年海关报告统计,中国的主要出口物中,茶叶由1871年至1873年的1022159公担,发展到1891年至1893年的1055064公担;……棉花由1871年至1873年的8486公担,发展到1891年至1893年的290417公担。这种变化加上国内资本主义企业日渐发展的原料需求,又带来了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杭、嘉、湖之丝;浙、皖、闽、赣、湘、鄂之茶,一时风起,蔚为大观。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辛亥革命前民族资本创办的工厂统计(部分)

年份厂名所在地创办人或主持人资本(元)工人数
1863洪盛机器碾米厂上海60008
1872继昌隆缫丝厂广东南海县陈启源
1875程恒昌轧花厂江苏奉贤206000224
1878贻来牟机器磨坊天津朱其昂
1879裕昌厚丝厂广东南海陈倠乐
1879机器轧油厂广东汕头

——摘编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

材料三 旧的封建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开始被打破,新的因素成长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新因素,中国社会才向前跨进了一步。总的来说就是:近代中国是这样一个过渡时代。

——《中国近现代史(二十五讲)讲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历史现象形成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材料三中的“过渡”在经济上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在政治方面的进步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江三角洲地处江南,古代亦称“江左”或“江东”地区。这一经济区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六朝时期为江南经济区的开发时期,唐宋时期为江南经济区的形成时期,形成了以太湖平原为中心的江南经济区,且取代了中原黄河流域,成为封建经济的重心,明清时期是经济区的发展繁荣时期,不仅是全国粮食的重要基地,而且是丝织业、棉布业的生产中心,而商品经济的发达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更是这时期江南经济区发展的重要标志和特点。

——摘编自何荣昌《古代长江三角洲江南经济区的形成》等

材料二   鸡片战争前,茶叶一直是主要的出口商品,自50年代始,上海的茶叶出口大多保持在5000万磅以上,较之1845年增长了10余倍。各地新辟茶园增多,茶叶种植面积也迅速扩大。鸡片战争前和战后初期,曾有不少洋棉进口,19世纪60年代后,上海周围农村“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十中之一”。江苏如皋、南通、海门一带,“一望皆种棉花,并无杂树”。一些原来并不产棉的地区,也开始大量种植棉花。太湖沿岸和杭嘉湖平原,素来是著名的蚕桑产区,受对外通商限制的阻碍,只能以内销为主。上海开埠后,丝纷纷就近转由上海港输出。湖州府“向时山乡多野桑,近亦多栽家桑矣”;安吉县“迩来山乡亦皆栽桑”;平湖县“向时邑人治丝者尚少,今则栽桑遍野,比户育蚕,其利甚大’,据统计,1840年中国国内市场的粮食流通量(包括运到通商口岸供出口的部分)为233亿斤,至1894年则达372.5亿斤,增长约60%01869年,经上海、周转的国内米谷运销量是37327担,1890年则为4770226担,增长幅度高达百余倍。

——摘编自戴鞍钢《口岸城市与农村经济演变》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古代江南经济区形成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长江三角洲地区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9 . 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D.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2019-01-30更新 | 1946次组卷 | 45卷引用:2016-2017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六校协作体高二上期期初考试历史试卷
10 . 1890年,与西方相比,上海机器织布局一般男女工人收入较低,平均工资是银元5元左右(月薪)。而农业相对发达的直隶(京津地区),普通农民的总收入,即使在年成好的年头,每人也只有18元。这说明当时
A.直隶地区经济发展优于上海
B.上海地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C.新生产方式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
D.男女工人收入差距日益缩小
2018-11-02更新 | 1270次组卷 | 20卷引用:四川省自贡市田家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