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工业化是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显著标志,工业史是经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1894年,中国大约有216个机器厂矿和小火轮公司。其中洋务派军事企业19个,经费约5000万余两,雇用工人1万余;洋务派民用企业共约27个,经费2964万元,工人25500—29500人;私人资本企业170个,投资额879万两,工人6万多。这一时期以民族工业兴起为重要表现的经济结构转换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经济结构中,新因素虽微乎其微,但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原动力。

——摘编自许涤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材料二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后,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到1957年底,我国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以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摘编自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材料三   外媒评价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

中国从一个极其贫穷落后的国家用了一代人的时间登上了五千年历史中从未达到过的幸福与稳定巅峰。

近40年间,中国成功转型为一个经济强国,开始塑造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

中国的高科技产业、人工智能、基因工程、机器人、太空和航空……正在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和高度创新的企业,这在40年前——是无法想象的。”

(1)根据材料一,指出经济结构中出现的“新因素”。概述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为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的实施对中国工业化发展有着怎样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经济建设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2023-02-15更新 | 87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高考新课标卷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料“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一一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经济结构的近代化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谈谈你的认识。(观点明确,调理清晰,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2020-12-2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17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命运多舛

材料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示意图


材料2:

(继昌隆)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新生的机器缫丝厂遭到土法缫丝业主的妒忌,封建官府也视此为异端。“无知之民相率附和,几欲将丝厂毁拆……当风潮最剧时,亲友危之,宗族议之,”

1881年,继昌隆缫丝厂被迫停办,陈启沅只好将厂迁至澳门。

——据《南海县志》整理而成

材料3:英国人认为:机器出口(指向中国出口)恐非西国之福。中国多织一匹,即我国少织一匹。销路既阻,出货必减,将来船行受亏,始置不论,我国所有各厂,不久将停闭,致工人无处营生也。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材料4:对新办企业予以优惠政策,实行保息制度……设立各种示范场所,推广技术,劝导人们创立实业,筹办国货展览会和组织参加外国展览会……

——1912-1916年北京政府颁布的条例、章程、法规

材料5:世界大战期间,由英国输入中国的货物,1918年跟1913年相比差不多减少了一半,法国货减少了1/3,德国货几乎完全停止了。

     ——白至德《白寿彝史学二十讲近代前编(1840-1919)》

材料6:据统计,到1946年底,迁川工厂联合会390家会员厂仅存100家,开工者只20家;中国工业协会重庆分会所属工厂470余家,停工者达2/3;四川中小工厂联合会的1200家工厂,停工歇业者达80%。当时重庆有1405家工厂,停工倒闭者竟达千余家;成都从抗战胜利到1946年7月,工厂停闭了2/3;昆明停闭的工厂,约占工厂总数的60%;贵州全省在抗战胜利前有大小工矿企业1500家,到1945年11月初,停闭的已达60%以上;西安工厂也大量停闭。

……

据《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记载,1946年7月,上海有大小民营工厂3419家,受美货倾销冲击,倒闭停工的竟达2597家,占76%。上海全市有200多家制药厂,在美国西药倾销下,1946年先后倒闭了160家。全市有袜厂240余家,在美国尼龙丝袜冲击下,有172家被迫停工。上海有近百家奶牛牧场和乳品工厂,因竞争不过美国奶粉和乳制品,纷纷停工关场。

     ——白寿彝《中国通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简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2)谈谈你对导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命运多舛原因的看法
2020-04-15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静安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数十年来,一个长期在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是,如果没有1840年开始的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能否主动开始从前资本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从而完成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观点一: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观点二:如果没有1840年开始的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也无法出现资本主义,中国仍将处于前现代状态。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高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教训》

材料二   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600多家,新增资本近一亿三千万元以上,超过了过去的半个世纪。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此外,火柴、榨油、造纸、化工等轻工业也发展迅速。

                                                          ——《中国近代现代史》


请回答:
(1)你同意材料一两种观点中的哪一观点?依据16~19世纪上半期的中国社会状况,阐明你的理由。(要求:表述成文,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民族工业在经济发展上的弱点,并谈谈对其发展的认识。
2020-02-07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睢宁县菁华高级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学情调研考试(12月)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合理的工业布局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分布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布局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l56项大型项目中80%在内地,694项重点工程有472项在中西部,占68%。

材料三   1965年中央明确提出:“第三个五年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从而形成了一个持续长达三年多的三线建设和工业内迁时期,此期间国家投资2 000多亿元,兴建了2 000多个大中型骨干企业,建成了30多个新兴城市,大部分集中在西部。


(2)依据材料二、三,说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工业布局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四   进入80年代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我国区域经济新战略,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90年代,邓小平又提出:沿海地区要利用有利条件较快地先发展,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时候又要帮助内地发展,沿海也要顾全这个大局。

——《中国当代史研究》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并简要分析其历史意义。
(4)综上,谈谈你对近现代我国工业布局变化的认识。
2020-02-25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6 . 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创办

材料一   郑观应道:洋布、洋纱、洋花边、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所以然者,外国机制、故工省而廉价,且成功亦易。中国用人工,故工笨而价费,且成功亦难。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

材料二   1874 年《捷报》记载了机器缫丝厂在广东的窘境:采用机器来缫丝引起了很多人的反对。有些批评是没有道理的,但另有些批评则很耸人听闻。机器动力代替手工操作,使人们在幻想中觉得恶果很多,这是主要的反对理由……第二理由是因为男女在同一厂房里作工,有伤风化。第三个理由……是工匠操纵机器,技艺不纯熟,容易伤人。人们又反对汽笛 声音太吵闹,机器响声太大。又说高烟囱有伤风水。

材料三   1876 年,李鸿章派魏纶承办机器织布局。由于魏纶不懂经营之道,未筹到资金,只好以失败告终。1878年,郑观应参与筹办织布局。同年秋,织布局在上海正式成立。郑观应选聘美国纺织工程师来沪,看中国的棉花。工程师认为这种棉花与现在的织布机不匹配,来源,上海高考墙,要带棉花回美国进行试验,经过三 年时间,织布机运抵上海,有轧花、纺纱、织布多机全套设备,这是中国第一家棉纺织工厂。1883 年上海爆发了金融危机,织布局出现了严重的亏蚀现象,郑观应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织布局事务遂由盛宣怀接办,几经周转,终于在1891年建厂竣工了。1892年,织布局生产了4万码棉布,100万磅棉纱,雇用工人约4000人,一投产就获得了丰厚的利润。1893 年李鸿章打算购买纱机,扩建织布局的规模。天有不测风云,这批新纱机尚未购妥,织布局的清花厂不慎起火,大部分厂房及机器毁之一炬。12月,李鸿章又派盛宣怀前往上海,处理事宜并另筹资本,在旧址上设立新厂。1894 年2 月,盛宣怀电告李鸿章:已筹集资本百万,准备重新建厂。同年9月,机器纺织总厂就开始投产了。旧局有布机五百台,纱锭二万五千枚;新局现有布机一千五百台,纱锭七万枚。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赵睿编著《自强新政》(历史聚焦丛书)


问题:
(1)材料一所述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反对者的心态。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海机器织布局创办的认识。
2020-05-14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20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早期西方经济民族主义思潮的主要表现是重商主义的盛行。重商主义者认为,金银是至高无上的,它代表真正的财富,国内贸易不能增加金银,所以应扩大贸易顺差,转从他国获取。一方面,给出口商予以补助,降低出口产品的成本,使其在国际上更有竞争力,另一方面,对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采取这些措施,国家会受益匪浅,日进斗金,不仅可维持王室的开支,改善民众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这代表着更多的舰队,更广阔的殖民地,更大的生产,更丰厚的利润,在这个“良性循环”中,国家会日益殷实。

——摘编自高德步等《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近代国门被打开后,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西方各国“平时谋国精神,专在藏富于商,其爱之也若子,其汲之也若水。盖其绸缪商政,所以体恤而扶植之者,无微不至,宜其厚输而无怨也”。“商战”是经济民族主义的一个直接表达,强调“外国所需于中国者,自行贩运;中国所需于外国者,自行制造”。庚子之后,随着民族主义思潮的高涨,国内新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中国资产阶级开始走上政治舞台,国人主权意识进一步觉醒,“主权亡则国亡”成为普遍共识。20世纪初,人们的利权观念之侧重点已由经济利益转向国家主权。这充分地显示出20世纪中国轰轰烈烈的收回利权运动的宗旨主要是收回国家主权。

——摘编自袁为鹏《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潮的内在矛盾与误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重商主义和晚清中国经济思想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早期西方重商主义与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不同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估算,从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美洲生产了3万吨白银,日本生产了大约8000吨,总计3.8万吨。如果减去留在美洲以及在转运中流失了的难以确定的一部分,最终流入中国的7000一1万吨的确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时期白银流入中国的原因。

材料二   (建国初期)“机器大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农业和手工业占83%.”而且,“70%以,上的工业偏集于占国土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狭长地带,大部分又聚集于上海,天津、青岛、广州和辽宁中、南部及苏南的少数城市。”

——马崇明《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此,新中国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三   “一个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居于绝对统治地位,但是有没有必要使它成为唯一的经济成分?一个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扩大到全部经济生活,市场调节的作用是否还需要发挥,如何发挥?还有一个是国营经济如何发挥中央、地方各级和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3)材料三中作者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考得以解决的实践和理论基础分别是什么?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唐以后,整个社会资源开始了打破重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部分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成为社会上的富裕阶层——“富民”阶层,而另一部分人则丧失了土地财富,成为贫苦者。宋代以后,虽然朝代鼎革,但“富民”阶层的发展一直贯穿整个历史过程,成为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核心,这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富民阶层始终是宋元明清的社会基础;国家与富民的关系是社会治理的核心问题;富民是国家乡村控制的主要依靠力量。

因此可以认为,宋元明清的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具有高度整体性的社会,即“富民社会”。

——摘编自林文勋、杨瑞璟《宋元明清的“富民”阶层与社会结构》

材料二   近代中国社会结构处于转型期,呈现出独特的二元性。社会上既存在着古老的地主阶级和佃农阶级及传统社会的自耕农、商人、手工业者阶层,也有残余的奴婢、半奴婢阶层;既有演变中的古代的阶级和等级,又产生出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阶级裂变的同时,也进行着阶级改组,知识阶层、工商阶层、军人阶层已开始成长为新型的社会集团。传统的组织不断演化,新的社会群体激增,政治团体、经济团体已登上历史舞台,并且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二元性表现在社会区域内,是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的二元格局出现并愈益明显,一方面,沿海与城市现代性日渐凸显,而另一方面,内地与农村保留着传统,踯躅不前。

——摘编自栾爽《震荡与冲突:近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唐以后“富民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及其历史意义,并谈谈你对古今社会结构变化的认识。
10 . 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真心想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越出旧轨的趋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华民族在强敌压境的危急形势下,不少有识之士,正在逐步认识世界大势,提出种种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设想。洋务派创办的一批近代军民用企业是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开端,带动了后期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发展。如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就是依靠张之洞创办湖北官纱局时廉价转让的纱锭打下的基础;广州民族机器工业中享有“机器老人”称号的技术元老陈桃川,便是洋务企业广州机器局的工人出身。

——摘编自姜铎《谈谈洋务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材料二上海机器织布局在筹建之初,郑观应就向李鸿章递上呈文,要求“酌给十五年或十年之限,饬行通商各口,无论华人洋人,均不得于限内另自纺织”,并要求对该局产品“难免厘捐并酌减税项”。经李鸿章奏准,“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该局所产布匹,如在上海销售,免完厘税,如运销内地,仅在上海新关完一正税,概免沿途厘税。

——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洋务派创办近代军民用企业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的主要特点。
(2)运用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洋务运动与早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关系”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