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要列要求。

材料一   目睹西方列强在中国大肆倾销商品,攫取巨额利润,近代有识之士产生利权意识,主张挽回利权。其主要策略和手段是振兴商务,鼓吹商战,商战成为中国人经济民族主义思想之最响亮的口号。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加紧向中国大肆输出资本,划分势力范围,掠夺中国路权、矿权。与之相应,他们所倡导的“收回利权”的主要方式也逐步向对外交涉,收回路权、矿权转变,将主权与利权同时并提而将主权置诸重要地位。他们曾经寄希望于满清政府之自强御侮,然而清政府腐败无能,一次又一次地出卖国家利权,不能不令人大失所望。最后,他们总算从西方民主主义思想中找到了民权思想,并将实现民权视作维护国权所必不可少的前提,对收回利权运动的发展与流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袁为鹏《从利权观念的变迁看晚清经济民族主义》

材料二   近代早期的英国经济民族主义者认为,国内贸易虽然重要,但对外贸易是检验一个王国是否繁荣的试金石,为便于远洋贸易而进行殖民扩张,是英国摆脱对西欧其他国家依赖并最终变成强国的关键。他们强调:“在我们出口的货物里边,不应只注意到自己富余的东西,还必须考虑到我们邻友们的必需品;即使是他们不需要的以及尚未在别的地方加工制成的东西,我们也应(除了出售原料之外)尽量加工制造以从中牟利。”他们强烈要求政府限制乃至禁止羊毛出口,在他们的努力下,英国于1617年最终禁止羊毛出口。

——摘编自傅琼《近代早期英国经济民族主义刍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经济民族主义和近代早期英国的经济民族主义思想主张的异同,并说明不同之处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晚清或近代早期英国的经济民族主义的认识。
2019-01-09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仿真卷历史试题
2 . 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真心想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越出旧轨的趋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华民族在强敌压境的危急形势下,不少有识之士,正在逐步认识世界大势,提出种种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设想。洋务派创办的一批近代军民用企业是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开端,带动了后期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发展。如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就是依靠张之洞创办湖北官纱局时廉价转让的纱锭打下的基础;广州民族机器工业中享有“机器老人”称号的技术元老陈桃川,便是洋务企业广州机器局的工人出身。

——摘编自姜铎《谈谈洋务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材料二上海机器织布局在筹建之初,郑观应就向李鸿章递上呈文,要求“酌给十五年或十年之限,饬行通商各口,无论华人洋人,均不得于限内另自纺织”,并要求对该局产品“难免厘捐并酌减税项”。经李鸿章奏准,“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该局所产布匹,如在上海销售,免完厘税,如运销内地,仅在上海新关完一正税,概免沿途厘税。

——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洋务派创办近代军民用企业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的主要特点。
(2)运用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洋务运动与早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关系”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3 . 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开始有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在通商口岸举办了一些商办的近代企业,但在中国甲午战争前,商办企业始终没有得到清政府正式承认而处于“不合法”的地位,直到1898年清政府才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表示要“提学工商”。


(1)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的商办企业为什么最早出现在通商口岸?甲午中日战争前,它为什么始终得不到清政府的承认?

材料二   自1902年起,荣氏兄弟与友人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1903年独资更名为“茂新”面粉厂。1905年又设立振新纱厂,1912年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申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历经二十余年,荣氏兄弟便进入了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行列,成为名震工商业界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到1922年2月,荣氏兄弟经营的面粉厂和纱厂已经达到16家。


(2)1912年后到1922年间,荣氏兄弟能够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多家企业,受惠于当时哪些有利的客观条件?

材料三   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道路上存在许多荆棘坎坷,也有不少机遇和条件。有人用一幅示意图来表示民族工业的发展。



(3)材料三中的F1可能是哪些因素?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工业发展的认识。
2019-06-10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4 . 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知识,谈谈“私人工商业有发展空间”的主要原因。
2019-05-12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四川省乐山市十校2018-2019学年高一第二学期半期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2世纪西欧具备了自治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外,更多的行业集中到城市,这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这使得争取人身自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许多已形成的城市通过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开始实行城市自治。西欧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在城市中建立起全新的个人法律地位,逐步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而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

——摘编自鲁蒙娜《中国与西欧城市发展影响因素浅析》

材料二   近代开埠通商,是政府对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应对。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时期,振兴实业和创办新式学堂等促进各地成镇手工业、工场和新式教育的发展,城市主要功能开始嬗变。政府推行地方自治和设立城市管理机构等,从制度上规范了城市的发展,通商口岸与国际市场接轨后,进出口贸易迅速增加,大量商人聚集口岸城市,城市的集散功能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近代工业从19世纪中叶开始在沿海沿江城市兴起,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它改变了城市经济的结构,增强了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经济职能。市场与城市的互动,促使经济重心和布局的调整,也促使市场网络和城市体系的重构,聚集在城市的社会力量,主动参与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会馆、同乡会和慈善组织等传统社团逐渐转换角色,更多地介入公共领域。由知识分子、实业家商人等组织的新式社团,在一定范围内行使着公共职能,社会力量开始成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推动力。

——摘编自张利民《我国近代城市发展动力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城市自治运动的特点并简述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近代城市化发展的背景,并指出其主要推动力。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城市化进程的认识。

2018-11-03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9月模块诊断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英国输华货物总值一览表(单位:英镑)

年份1840184318441845
货值524198145618023036192394827

鸦片战争后中国出口生丝数量一览表(单位:万镑)

年份184318451853
出口量17871322062894

材料二   清政府正式派官员和商人携物出洋赴赛,始自1876年美国费城举办的国际博览会。……大清国的展品“物件悉遵华式,专为手工制造,无一借助机器”。经评判,中国赛品“以丝、茶、瓷器、绸货、雕花瓷器、景泰器,在各国中推为第

——《清末商品赛会活动评述》

材料三   1905年,清政府奏准《出洋赛会章程》……指明凡有国际博览会,商部即咨行各省督抚,晓


示商人,劝谕参加。商部在博览会会场设立事务所,经理华商与会有关事务,向华商提供各种帮助。……

1910年6月,南洋劝业会在南京正式开幕……共设农业、医药、教育、工艺、武备、机械、美术等9个展览馆和一个劝工所。另设暨南馆l所,陈列南洋各埠华侨之出品;参考馆3所,主要展出外国产品

——《近代中国经济政策演变史稿》


(1)分析材料一,指出这一经济现象所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参展商品的特点。
(3)据材料二、三,指出晚清时期对外政策有何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经济与世界市场的关系的认识。
2019-04-04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明清时期中国棉纺织技术领先,“南京布”一度畅销海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南京布”得名于明清时期来华经商的西方人,产地是以松江为中心的广大江南地区。南京布曾是中国重要的外销货物,在大宗出口商品中输出量居于前列。南京布的热销适逢古代丝绸之路的衰落,两者之间大致承接,堪称丝绸之路的续篇。只是材质从丝绸变为棉花,消费者从达官贵人改易为普通民众。1819年是南京布出口的高点,也是由盛转衰的拐点。南京布的衰退,原因之一在于中国传统棉纺织业的抱残守旧、缺乏进取,业者墨守成法,不知改良。

——摘编自郭卫东《丝绸之路续篇:“南京布”的外销》

材料二   早在明代之前,棉纺织生产就已经发展成为经济领域中最大的产业之一,供养着数以百万计的耕种者、纺织匠和织布匠。棉是纳税的媒介,是比丝绸、苎麻和其他纺织纤维更常见的织物。在18世纪末工业革命之前,印度和中国就曾经是主要的经济区域,它们的棉纺织品生产技术远超欧洲各地。然而,在1750年之后,欧洲的经济发生了巨变:它进入了工业化进程,纺织行业率先进入了机械化。到19世纪初,印度、中国和奥斯曼帝国,从全球的生产国转变为欧洲棉纺织品的购买国,而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当中,它们也一直未能摆脱这种地位。

——摘编自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二,概括“南京布”畅销海外的原因及其影响。
(2)据材料一、二,指出“南京布”由盛转衰的原因以及中西方经济地位的转换。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南京布”盛衰变化的认识。
8 . 经济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史曲折发展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谚语和诗歌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生产经验的总结:
谚语一: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清明请,六畜兴;清明雨,百果损。
谚语二:三分种来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
诗歌: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材料二  从烟台入口的洋布除少部分在本埠附近及山东东部、南部消费外,大部分进入山东北部、西部地区……。1875年,烟台海关税务司就此谈到:“棉布货物由运输商人们运到这里,……有八分之六的棉布运往内地,八分之二的棉布可能留下来就地出售……。 ”       在90年代,济南府的商人每年购进大约200万海关两的洋布 ,这几乎全部包揽了烟台进口的洋布。     

                                                          ——《19世纪山东的洋纱洋布输入与运销(1860-1900)》


材料三  1897年,张謇在《请兴农会奏》一文中指出:立国之本不在兵和商,在于工与农,“而                 农为尤要。盖农不生则工无所作,工不作则商无所鬻,相因之势,理所固然”。

                                                              ——《论清末农业政策的近代化趋向》


材料四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类别
年份
原料手工制品机器产品
189315.681.82.6
191039.841.418.8
192040.139.420.5

资料张东刚等《世界经济体制下的民国时期经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依据材料二分析,近代山东的洋布、洋货的消费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说明了什么问题?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的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
(4)材料四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类商品出口比重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        学知识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5)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认识。
2018-03-07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统考(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英国输华货物总值一览表(单位:英镑)

鸦片战争后中国出口生丝数量一览表(单位:万镑)

材料二 清政府正式派官员和商人携物出洋赴赛,始自1876年美国费城举办的国际博览会大清国的展品“物件悉遵华式,专为手工制造,无厂借助机器”。经评判,中国赛品“以丝-、茶、资;器、绸If、雕花瓷;器、景泰器,在各国中推为第一”。

——《清末商品赛会活动评述》


材料三 1905年,清政府奏准《出洋赛会章程》指明凡有国际博览会,商部即咨行各省督抚,晓示商人,劝谕参加。商部在博览会会场设立事务所,经理华商与会有关事务,向华商提供各种帮助……1910年6月,南洋劝业会在南京正式开幕……共设农业、医药、教育、工艺、武备、机械、美术等9个展览馆和一个劝工所。另设暨南馆1所,陈列南洋各埠华价之出品;参考馆3所,主要展出外国产品。

——《近代中国经济政策演变史稿》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该现象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为我们研究19世纪70年代的中国经济提供了哪些重要信息?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的政策与鸦片战争前有什么不同?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经济与世界市场的关系的认识。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了世界经济领域的哪一次重大变革?指出这一变革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成就。

材料二:1700年,英国人均收入大约只有8-9英镑,1750年前后,增长到12-13英镑,19世纪初,在这个数字的基础上又增长80%,到1860年再增加一倍,……

在工业革命前的1750年,英国2500人以上的城市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5%,1851年上升到50.2%,1911年达到78.1%,而农村人口则从一个半世纪前的75%降至21.9%.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城市化的国家。

工业革命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还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恩格斯说:“新生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工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


(2)依据材料二,说明这一重大事件对英国社会和经济领域产生的重大影响。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谈谈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影响。

材料四:现代工业和生产所需的能源绝大部分来自煤和石油。据美国石油协会估计,地球可能储藏有近2万亿桶石油,可人类开采不到95年。而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使用,排出大量有害物质,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

材料五:《12英尺的战利品》是美国一位摄影家于1908年拍摄的。图中几位伐木工人正骄傲地炫耀即将被他们伐倒的巨树。巨树轰然倒下,随之而来的是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请回答:
(4)结合材料四、五和你的生活实际,指出工业文明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