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直到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经济中能够直接应用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工场微不足道,棉纺织业的工业化,还缺乏可资利用的现存的手工业基础。民族机器棉纺织业的纱锭数,截至1895年底止,“共为197396枚,工作纱锭162396枚,布机累积数4008台,工作布机3550台”。1895年后,机器棉纺织业成为华商投资设厂热潮的重点。据统计,“至民国2年(1913),中国全国华洋各厂共有纱锭982812枚,其中华商651676枚,日商233448枚。全国布机9389台,其中华商4633台,日商3546台,英商1210台”。日商与英商数量呈下降趋势。……这些经济的发展使民族资本家和产业工人数量增加,为救亡图存运动积蓄了力量。

——摘引自《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棉纺织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并说明近代棉纺织业发展的影响。
2023-03-08更新 | 314次组卷 | 4卷引用:黄金卷06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辽宁专用)
2 . 有学者认为,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民国初年,中国有些地区的乡村手工业在艰难中发展起来。在江浙与河北的部分地区,很多农村织户依据棉花、土布的比价,计算实际报酬后,或出售棉花、减少织布,或采用机纱、改进生产工具。这表明
A.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B.采用机器生产成为共识
C.农民灵活应对市场变化D.自然经济仍居主导地位
2022-02-28更新 | 5057次组卷 | 26卷引用:专题03 表明说明类选择题 -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通用)
3 . 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社会经济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
A.开始陷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产生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C.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起来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021-09-24更新 | 116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九师联盟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4 . 经济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各方面主要表现


材料二   明清时期,耕地面积增长速度已经明显落后于人口膨胀规模,形成了严重的人地矛盾。在农具、耕作技术等环节上较之前代发展相对有限,过于富余的劳动力导致牛耕普及程度逊于前代,即使在地力尚算肥沃的江南地区,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陷于劳动力过量投入.与此同时农业也出现了新的情况,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一定程度缓解了人力。而在江南等地区,经济作物如棉花、茶叶等品种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总体而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体,严重限制了社会财富积累和商品生产的扩大。   

材料三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陈启沅回到缫丝传统悠久的家乡南海简村,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他从外国购进锅炉一座,……同时,陈启沅在简村和附近的吉水村一带招收男女工(以女工占大多数)数十人,亲自给这些新工人教授“仿西人缫丝之法”,择了个好日子,投茧开工,取名为“继昌隆”,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

——邢甲志《清末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创办人陈启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明清时期农业生产难以突破小农经济制约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历史条件。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近代以来,上海见证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瑞蚨祥1868年创建于山东济南,1893年瑞蚨祥设立了北京分号北京瑞蚨祥绸布店,在短短几年内几乎垄断京城绸布行业……同时在天津、青岛、烟台、上海等地的分号也相继设立。

材料三:1887年5月,李鸿章上奏朝廷,建议开办淄川铅矿;1887年,山东巡抚张曜又主持开办了淄川煤矿。第二年开始使用少量机器进行开采。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经济出现了什么新变化?

(2)材料二、三中的企业各属于哪一类企业?李鸿章当时属于哪一运动的代表人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