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下表为1943年国民政府发布的“后方工业概况统计”中的部分数据,据此可知
工业部门国营经济私营经济
水电工业89%11%
冶炼工业90%10%
机器制造业73%27%
化学工业75%25%
饮食品工业23%77%
服饰品工业8%92%

A.日本入侵阻断了中国经济发展B.民族经济的举步维艰
C.全民抗战掀起了爱用国货热潮D.国民经济结构不平衡
2 . 下表为近代不同时期在华投资总额最多的国家的相关数据统计。对其解读正确是:
时间1840-18951895-19111911-19271927-19371937-19451945-1949
国家英国英国日本美国美国美国
总额(万元)80263395569627119692620964791
占列强对华投资比重82.5%28.1%44.2%37.3%75.5%68.1%

A.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日、美在华势力的消长
B.列强对华投资总体呈下降趋势.
C.列强投资缓解了中国民族工业资金短缺问题
D.美国对华投资始终占重要地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表1936年国民政府贸易和生产指标,这份数据可反映出
棉纱进口棉布进口麦粉进口钢铁进口机器进口生铁产量
下降38%下降20%下降15%增加20%增加20%增加30%

A.官僚资本在中国形成
B.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
C.政府为抗战作物质准备
D.民族工业的日益萎缩
2020-02-20更新 | 423次组卷 | 20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
4 . 近代中国伴随着苦难,一步步走向蜕变。民族工业是第一个迈向蜕变的,然而在蜕变的整个过程中,它却如同幼虫破茧成蝶一般艰难。细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年代商办官办和官商合办外商企业
设厂数资本(千元)设厂数资本(千元)设厂数资本(千元)
1872-1894年534697191619610328000
1895-1913年463908018628469136103153

(注:商办注册资金1万元,外商企业注册资金10万元,10万元以下未做统计)

材料三   仅1937年8月至1938年3月,上海被日军摧毁的工厂就超过两千家,损失超过八亿元。在华北,日本采取“军管理”办法,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1937年,宋子文趁人之危,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强行买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当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

——历史必修二教材(人教版)


请回答:
(1)请结合当时中国政治、经济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所说的“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2)依据材料二,说明1895年至1913年中国近代工业中的三类企业发展情况。
(3)依据材料三,这一时期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020-02-12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表反映的是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相关数据。对表中信息解读错误的是
1912—1945年中国工业生产指数(1933年物价为衡量标准)
1912—1920年13.4%
1921—1926年-4.5%
1927—1936年8.7%
1937—1945年-2.45%

A.两次快速发展均得益于社会的巨变B.抗战期间民族企业遭沉重打击
C.十年内战期间民族工业仍有所发展D.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较快
6 . 下表据许涤新、吴承明编写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相关内容编制,它反映了近代中国产业资本的发展变化情况。
项目1894年1914年1920年1936年(包括东北)1948年
资本总额(亿元)1.2217.8825.7999.9165.50
中国资本所占比重55.53%42.84%48.44%42.77%88.79%
其中官僚资本比重39.14%26.76%25.96%22.27%64.13%

注:本表“产业资本”主要统计的是工业资本和交通运输业资本对其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政府的政策推动了1894、1914、1936三年资本总额快速上涨
B.中国资本总额最高峰出现在1936年与外资相比优势不明显
C.“实业救国”思潮有力促进了民间资本在本国资本中占据优势
D.外国输华资本的下降、时局的动荡导致1948年资本总额下跌
7 . 统计,近代中国农业和工业的最高产量出现在1936年。此后的13年(至1949年)中,中国的国民收入和人均国民收入都呈下降趋势,为近代百年经济史中最严重的衰退阶段。导致这一衰退现象的首要原因是
A.帝国主义掠夺和长期战争的破坏
B.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C.国民政府的政策损害了经济发展
D.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8 . 据国民政府经济部《报告》统计:1935年,重庆地区机器业工厂仅13家,1940年159家,纺织、化工等企业也大为增多。这种变化是由于: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民族工业的繁荣
C.国共内战的开始
D.抗日战争的爆发,大量民族工业内迁
9 . 据材料统计,1937年川陕等西部地区共有工厂237家,还包含一些作坊工厂。到1940年,西部地区工厂合计达1354家,仅重庆就有429家。这说明了
A.西部优越的资源条件有利于企业发展
B.重庆是抗战时期的经济中心
C.国民政府为持久抗战做准备
D.西部的开发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2018-12-01更新 | 332次组卷 | 19卷引用:河北省承德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0 . 图是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七省(川、滇、黔、陕、甘、湘、桂)开办的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1937.7~1944)。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大后方七省开办工厂的速度逐年递增
B.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大后方工业发展迅速
C.大后方和沿海工业比例发生很大变化
D.大后方工厂开办的主要原因是抵制日本的经济侵略
2019-01-30更新 | 2098次组卷 | 25卷引用:河北省曲周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