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4 道试题
1 . 1937年以前,西部10省的近代工业只有 237家,占全国工厂总数的 6.02%,到1942年底,西部国统区工厂数比 1938年增长了4倍,“西南西北的经济开发,至少提前了50余年”。这一发展(     
A.为民族战争积聚了物质力量B.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地位
C.导致中国沿海民族工业内迁D.改变了国统区原有的生产关系
2 . 1946年11月,中美两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其中规定,此方对彼方任何物品的输入,以及由此方运往彼方的任何物品,“不得加以任何禁止或限制”。这个条约缔结后,遭到当时中国人民的强烈谴责。这反映出
A.中美贸易实现互惠互利B.中美建立平等外交关系
C.中国民众主权意识彰显D.美国延续门户开放政策
2021-06-04更新 | 306次组卷 | 5卷引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联现代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截止1944年,冶金、机器、五金等重工业部门已占后方民营工厂总数的32.14%,占全部资本数的24.88%。而作为工业化核心的机器制造工业的发展更明显,占全部厂数的20.26%和全部资本的10.24%,特别是化学工业发展迅速,已居各业之首。这一状况
A.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B.顺应了战时经济发展的需要
C.抑制了官僚资本迅速膨胀势头D.反映了国民经济布局的合理
4 . 1946年,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规定:“此方商品在彼方享有不低于任何第三国和彼方本国商品的待遇,此方对彼方任何物品的输入,以及由此方运往彼方的任何物品,不得加以任何禁止或限制。”据此可知,这一条约的签订
A.实现了中美经济上的互惠互利B.为中国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C.使美国承认了中国的大国地位D.严重打击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45年8月,8年抗战取得最后胜利。但在大后方四川,却出现了“胜利爆竹一响,工厂陆续关门”的景象。永利公司经理李烛尘无奈地称:“当年艰难辛苦而去,今日倾家荡产而回。”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外国资本的排挤B.官僚资本的重压
C.封建官府的排挤D.民族资本经营不善
2021-03-18更新 | 178次组卷 | 23卷引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抗日战争时期,当地的民族工业增长速度最快的应当是
A.东部沿海地区B.西部欠发达地区
C.东北传统工业基地D.中部中等发达地区
7 . 在数万人力的共同努力下,将中国工业仅有的一点基础,从淞沪一带敌人飞机大炮的火网空隙中抢运到武汉,再继而前往西北、西南。在过去荒芜冷落的地区上,相继建立起若干新的工业中心。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①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   ②改变了中国工业的布局
③扭转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④推动了内地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8 . 抗战胜利后,成都一国民小学教师,每月工作约250小时,月工资约100万元,而当时在成都吃一碗茶要两个或三个4000元。这一现象实际上反映出当地
A.经济发展平稳B.人民生活艰难
C.民众生活安逸D.教育受到重视
9 . 如图反映的是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它对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所产生的影响有

①中国的社会矛盾复杂化   ②使中国社会的性质发生变化   ③中国革命斗争长期化
④使中国社会的政治力量多元化   ⑤使无产阶级成为近代史上近代化的主导力量   ⑥使中国近代化举步维艰
A.①②③⑤⑥B.①③④⑤⑥C.②③④⑤⑥D.②③④⑥
2020-10-23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下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性学习中绘制的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的示意图,图中的F1为动力,F2为阻力,其中F2>F1的情况出现于
A.甲午中日战争后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C.南京国民政府前期D.人民解放战争期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