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6 道试题
1 . 如表为日本设立的“中国联合准备银行”(“联银”)分行城市表。“联银”从事普及“联银券”,要求群众手中的法币必须兑换价值极低的“联银券”等伪钞。日本设立“联银”的目的在于
分行名称
设立年份
天津
1938
济南
1938
唐山
1938
烟台
1938
青岛
1938
石家庄
1938
太原
1938
山海关
1938
分行名称
设立年份
新乡
1939
运城
1939
徐州
1939
秦皇岛
1939
临汾
1939
开封
1939
海州
1939
A.强化战时物资管制B.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C.转嫁负担以战养战D.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2 . 1942年9月,蒋介石制定《加强管制物价方案》,对工资、运价等进行限制,要求同一地区同一时间实行同一价格。1943年3月,行政院颁布了《限价议价物品补充办法》,对粮、油、盐、棉、纱、布、燃料、纸张、运价、工价以外其余物品均实行统一议价。据此可知当时
A.民族工业遭遇巨大挫折B.官僚资本垄断性削弱
C.战时经济体制逐渐加强D.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
3 . 1937年,国民政府开始协助民族工业内迁,到1940年底,共有600余家民营工厂:12万吨机件材料迁往西北、西南地区。民族工业的内迁
A.冲击了官僚资本的地位B.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C.适应了持久抗战的需要D.改变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4 . 1938年上半年,国民政府确立新的经济建设方针,提出"以西南诸省为主要地区,开发各种矿产,建立国营重工业,而于民营工业及乡村手工业为普遍之调整与提倡"。这主要基于
A.持久抗战的需要B.民族工业的发展C.工业结构的调整D.工业布局的改变
2022-01-19更新 | 149次组卷 | 9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下图为1937年8月上海工厂联合迁移委员会发布的《迁移须知》部分内容。其“迁移”是为了
◇凡中国国民所投资之工厂,均可一律迁移
◇迁移目的地为武昌,如有相当理由……亦得迁入其他内地
◇各种工厂迁移内地,由政府给予相当津贴
A.改善工业部门B.以沿海带动内地发展
C.保护民族工业D.奠定持久抗战的基础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德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并强占胶东半岛后,为了满足其侵略军的需要,于1903年在青岛建立起啤酒厂,这是我国历历史上第一家啤酒厂。这家啤酒厂是以德国资本为主,英国人投资合作,当时叫做青岛英德啤酒公司。

七十五年来,青岛啤酒厂的发展是很曲折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的投降而告终,参加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的中国,不仅没有从德国方面取得任何利益,反而让日本帝国主义把德国侵占的胶东半岛强占了去。日本接管青岛以后,由于青岛啤酒厂是德国人办的,所以,它要接收。但青岛啤酒厂有英国人的资本,经过几度交涉,日本帝国主义把青岛啤酒厂硬作价买了去,只付了英国人的那份资金,对德国人的资本则实行没收。于是青岛啤酒厂便改为“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的一个分厂,啤酒的商标为“太阳牌",与日本本国的商标相同。

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青岛啤酒厂伸出了魔掌。四大家族之一的陈果夫派出曾养甫在青岛组织“齐鲁公司”,将啤酒、面粉、油脂、橡胶玻璃等厂“劫买”了下来。从此,青岛啤酒厂便落入四大家族之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了青岛啤酒厂,对工厂进行了整顿,扩大了设备,增加了生产,并从一九五四年开始试行出口。

——载自《文史资料选辑第六十八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青岛啤酒厂的发展阶段,并分析不同阶段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2021-12-19更新 | 210次组卷 | 2卷引用:【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山东专用)-一轮巩固卷03
7 . 为实行“社会革命”,1948年国民党当局推出《农地改革法草案》。条文中规定了土地农有、温和地补偿地主“地价”、现役军人服役期间得准其保留农地所有权、自耕农民得加入当地农业合作社等内容。据此判断,这一草案的颁布
A.有利于扩大国民党的阶级基础B.说明国民党效法共产党进行土地革命
C.是国民政府对民族危机的应对D.体现了国民党对改进统治秩序的思考
2021-12-10更新 | 271次组卷 | 10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银滩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1946年11月《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在南京签订,该条约具体内容多达数十项条款,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两条:(1)缔约双方国民在彼方领土内居住、旅行、经商、金融、科学、教育、宗教及慈善事业、置购动产、进出口关税等方面,彼此享有国民待遇;(2)缔约双方在进口关税、采矿、内河及沿海行船与通商、购置不动产方面,彼此享有最惠国待遇。以下四个选项中对该条约点评准确的是
A.是战后中国参加国际事务有所作为的表现
B.只对缔约一方单方面优惠的不平等的条约
C.所有规定对于缔约双方都是平等而互惠的
D.实力差距使平等停留于形式互惠实为单惠
9 . 图1、图2、图3是中国近代三个历史时期(1860-1894年,1901——1914年,1937-1945年)中国境内新建近代工业的空间分布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据刘静等《中国近代城市工业时空演变分析》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近代工业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2021-11-06更新 | 472次组卷 | 6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爆发以后,清政府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外国资本凭借条约的保护,纷纷在中国各通商口岸从事各种经贸活动。他们从向中国输出商品开始,逐步发展到输出资本和在中国设厂经营。西方列强首先选择在通商口岸从事工业投资活动,是因为这些地方有不平等条约规定的特权作后盾,从而拥有许多便利。由于西方列强在通商口岸不断设厂投资,为了配合工业生产的需要,他们相应地建立了许多的配套设施,如金融机构的建立、铁路的修筑、电力的兴建等,从而使通商口岸的工业发展条件不断改善。而当时中国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买办,也选择在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投资。因为在这些地区容易获得各类生产机器、技术及原料。通商口岸工业的发展,产生了集聚效应,从而使工业集中于通商口岸的趋势不断增强。

——摘编自陈宏明《中国近代工业的地理分布及其影响》

材料二   早在1935年,当华北局势日益恶化之际,蒋介石就曾感到“日本在华北似有箭在弦上,最近必有举动”,他认为西南地区的“川滇黔为中华民国复兴的根据地,只要川滇黔能够巩固无恙,一定可以战胜任何的强敌,恢复一切的失地,复兴国家”……因此,虽然在当时的情况下,开发大西南尚不具备条件,但基于西南地区在中国的独特地位,国民政府终于确立了以西南地区为新建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并在以后的短期内,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内迁运动,将沿海工业迁至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地区。

——摘编自吕家毅《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经济政策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工业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国民政府决定工业内迁的原因,并分析该政策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简析影响经济区域分布的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