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战时物价波动,事属必然。抗日战争开始时,尚不十分显著。一是此前积存货物尚有相当数量,一时未感短缺;二是上海、天津、青岛虽然沦陷,西南、东南海口,多少仍有输入;三是日本为在上海、香港吸收法币,套取中国外汇,交换中国内地农产物及工业原料,与军事无关的日本剩余商品,仍可向后方走私。进入相持阶段后,情况大变……1938年,国库所入仅为支出的四分之一,军费反而有加无减……与1937年相比,1941年法币发行额约为十倍,物价上涨七十七倍。1944年的发行额为一百八十倍,物价上涨约两千一百倍。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二   抗战爆发以后,重庆物价即呈现不断高涨之势。为此,国防最高委员会设立物价委员会,作为审查物价的最高机关。1939年,行政院相继通过《非常时期评定物价及取缔投机操纵办法》《非常时期取缔囤积日用品办法》等,规定各地官署应会同当地各社会组织设立评价委员会,规定当地日用必需品必须平价购销,应维护生产者、消费者和商人的正当利益,上述规定对物价高涨稍有缓解。194212月,重庆市政府转行政院令,从次年115日对辖区重要市场的物价、运价、工资,一律实行限价,此政策一直持续到抗战胜利。至抗战胜利前夕,重庆物价指数已经涨到1937年基数的1585倍。

——摘编自周勇主编《重庆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期间物价上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应对物价上涨措施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稳定物价的启示。
2021-12-03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三)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