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 道试题
1 . 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高昂,军事抵抗之外,出现了规模空前的沿海工业、高校的内迁壮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全面抗战爆发后,集中在沿海地区的工厂大多受到战火威胁。许多民族企业家誓不以厂资敌,愿意为国民政府生产军用物资,纷纷上书要求国民政府协助安排工厂内迁。除缺乏政府充分补助外,民营工厂内迁途中经常遭到日机轰炸,损失极为惨重。担任内迁运输工作的民生轮船公司承受巨大牺牲,出动几乎所有的船只将内迁工厂的物资运到武汉。与此同时,以兵工企业为主的国营工厂也进行了内迁。1938年后,武汉逐渐处于日军的威胁之下,国民政府继续协助工厂向川、滇等省内迁。截至1940年底,沿海沿江厂矿共内迁448家,复工后产品价值近1.46亿元,这一壮举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为中国抗战保存了强大的物质力量。

——摘编自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抗战爆发后,中国高校遭到日军有意识地破坏。为此,国民政府将沿海沿江的各高校西迁到西南和西北地区。师生们在西迁过程中,白天翻山越岭,晚上倒卧于干草之中,常常要忍受饥饿和疲劳。但师生们士气高昂,一路高唱救亡歌曲,向沿途民众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内迁之初,西南联大40多个同学挤宿于一间屋内,雨季常常打伞睡觉。西南联大上课不点名、自修课也不督促,但从来无人缺席。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规模空前的高校西迁,使得原本基础薄弱的高校事业薪火得以相传,为抗战乃至战后的经济文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我国工业内迁的路线,分析影响工业内迁的相关历史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抗战时期工业、高校内迁的壮举中提炼观点,并从过程和影响方面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020-04-09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七市2020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