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 道试题
1 .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经历了一场巨大的“承包运动”,个人首创精神带来了农业生产的大幅度增长。关于这场“承包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A.体现了传统平均主义色彩B.改变了我国土地所有制的形式
C.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D.成为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举措
2 . 1978年,中国掀起一股声势浩大的考察潮,从1月到11月底,外出考察的人员就达529批,共3213人。表2为1978年中国代表团部分考察情况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间

团长

考察情况

32

323

李一氓

(中联部副部长)

1965年,南斯拉夫开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市场经济道路。考察南斯拉夫后,李一氓认为,过去我国经济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一些同志,把斯大林时期苏联的计划体制当做是唯一的模式,这种观点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站不住的。

328

422

林乎加

(上海市委书记)

主要向日本学习如何在经济萧条时期迅速重新起步,重点考察了日本的工业发展状况。61日,中央政治局专门听取了其考察报告,得出经验三点:大胆引进新技术,充分利用外资,大力发展科教事业。

52

66

谷牧

(国务院副总理)

西欧考察让中国有了和资本主义国家开展合作的初始愿望。代表团成员认为,我们的一个省市,比欧洲一些国家还大,可是省市管理经济的权限却很小从战略形势看,我们要搞快点。这次调查比较全面,可以说都看了。引进什么,从哪个国家引进,应当拍板了!不要光议论了!

——据余皓洁、张海燕《改革开放前夕考察潮历史经验新探》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978年的考察潮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91年,美国首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在《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中第一次系统提出了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他驳斥了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征收高额进口关税,极端情况下可以通过禁止进口来保护国内刚起步的制造业。南北战争期间及之后,林肯的经济顾问亨利凯里继承并发扬了汉密尔顿的贸易保护思想,并把自己的经济政策纲领命名为“美国体系”,以显著区分于宣扬自由贸易主义的“英国体系”,即通过高关税、建设基础设施等措施保护本国纺织、钢铁等支柱工业,同时注重差别关税,对本国不生产的咖啡与茶叶等进口产品予免税或减税。

美、英两国早期发展阶段制成品的平均关税率(加权平均数)

国家1820年1875年1913年1925年1931年
美国40%45%44%37%48%
英国59%0005%

——摘编自陈树志《美国:贸易保护政策促进经济崛起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材料二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凡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营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同时,对私人资本主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也进行了限制,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53年,毛泽东指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毛泽东再次强调,“彻底地消灭一切资本主义的痕迹”,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到1957年,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我国大陆基本上被消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雇工大户”形式出现的私营经济在中国的大地上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针对这种情况,1987年党中央提出了“补充论”,“对于雇工人数超过限度的私人企业,也应当采取允许存在,加强管理,兴利除弊,逐步引导”。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平等论”,即法律上平等保护和经济上平等竞争。这就意味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私营经济获得了和公有制经济平等的待遇。

——摘编自李海涛《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私营经济政策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英崛起过程中实施的不同经济政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私营经济政策的阶段特点。
4 . 下图为1949-2018年部分年份内蒙古粮食产量图(单位:万吨)。这一成就(     
A.改变了西部地区落后面貌B.使内蒙古成为农业强省
C.得益于基层民主选举制度D.得益于经济政策的调整
2023-02-07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三调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乡镇企业的前身是社队企业。根据有关资料,1949年前全国兼营“四坊”、“五匠”的,约有1000多万人。从1954年开始,农村专业手工业者或兼营手工业的农民都被整合进农业合作社,他们经营的手工业作坊成为社队企业的最早来源。当年毛泽东提出大办工业“几个并举”的方针,其中就包括农村工业化。1959年高峰时,全国农村办起工业企业70万个,总产值71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0%。人民日报也积极宣传兴办社队企业的优势。1959829日,人民日报在头版上呼吁,“目前人民公社直接所有的东西,如社办企业、社办事业、由公社支配的公积金和公益金等,还不很多,但是它们却代表着我国农村的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发展前途。”

——摘编自王铁成《社队企业兴起与乡村社会变迁》

材料二   19832月初,邓小平到苏州和无锡等地视察,听到苏州已有不少社、队人均收入超过了800美元,他深受鼓舞。198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连续颁布三个文件,对农村发展社队(乡镇)企业给予支持,要求各地党委和政府“对乡镇企业要像对国有企业一样,一视同仁,给予必要的扶持”。从1984年开始,乡镇企业出现了突破性的发展势头。各类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联户办和户办企业更是大批量诞生。到1988年,企业个数达1888万个,从业人数达9546万人,总收入达4232亿元,4年间乡镇企业数平均每年增长52.8%,从业人数平均每年增长20.8%,总收入平均每年增长58.4%。

——摘编自萧冬连《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历史和机制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社队企业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作用。
(3)由材料中社队企业到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你可以得到什么认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黄道婆的手工棉纺织技艺在松江地区的传播,逐渐开始辐射到整个江南,随后向中原、湖广等地扩展,掀起了一场明清时期的“棉花革命”。在明清政府的推动下,棉花作为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加之河南、山东等地的棉花伴随着地区商品市场的发展作为大宗商品贩运至江南,为江南地区棉纺织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由于棉纺织业的发展,对纺织劳动力需求进一步增大,出现了雇染匠、研匠“往来成群”的现象,在织造、染色和平整等流程上的分工也越来越细。棉纺织产品不再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范畴,而是大量投入市场销售,迎合了明清时期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棉布成为“寸布皆有”的主要布料,并远销海外。

材料二   近代开埠通商以来,洋商凭借雄厚的资金及本国国家权力为后盾,使我国棉花贸易基本落入外人之手,而华商大多资本短缺,金融周转不灵难以与洋商抗衡。近代国际市场棉花贸易日益标准化,且一般采用国际通行的机器打包,棉包密度有严格规定,而中国市场棉花贸易缺乏量化标准,打包的形色也颇有参差,部分棉商甚至为了谋求利益,人工掺水掺杂。洋商在航运交通上的优势大大缩短了交易周期和经营成本,而这也使得华商望其项背,加之战争对船只、火车运输的阻断“贸易几至完全停顿”的现象偶有发生。然而在国际贸易大背景下,在华洋行为华人棉商提供了模仿和学习的机会,棉业公会相继确立,业务涵盖了从国内贸易到国际贸易,从零收贩运到加工业务,从设行收花到居间介绍。

——摘编自于新娟《近代国际化背景下的江南棉商》

材料三   随着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相关企业、行业在全球市场主导之争也日益激烈,一些西方国家利用长期以来形成的国际话语权体系和企业价值体系进行“围追堵截”的现象屡见不鲜。

西方某些组织、企业捏造所谓“强迫劳动”来抹黑新疆棉,其真实意图是利用自身影响力破坏我国棉产业基础。“打铁还需自身硬”,新疆棉产业只要保持信心和定力,不断转变经营观念,并采用有力措施加以应对,就一定能打破某些西方国家别有用心的“魔咒”,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摘编自牛方《新疆棉事件:热搜之后的冷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时期棉花革命的特点并分析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中国棉花贸易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疆棉事件的启示。
7 . 1978年,新增就业人口的99%由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单位吸纳,此后国有经济单位和集体经济单位吸纳新增就业人员的比重在波动中下降;1992年以后则是持续下降;1997年,国有经济单位和集体经济单位吸纳的新增就业人员仅占49.86%。据此可推知,新时期中国(       
A.所有制结构的主体改变B.农村人口向城市大量涌入
C.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D.第三产业缓解了就业压力
8 . 中国的改革开放。

材料一   改革开放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大事
1978510谷牧、邓小平出访西欧五国、日本、新加坡
197812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
1980中央决定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19845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共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410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0中央、国务院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策
1992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001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摘编自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

材料二   在列宁的倡导下,192011月苏维埃人民委员会颁布了租让法令,其主要内容是:由苏维埃政权同外国资本家签订合间,把企业、矿山、森林等租给外国资本家经营开发,他们利用苏维埃国家和生产资料进行生产,把一部分产品交给苏维埃国家。邓小平大胆地提出了创办经济特区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列宁租让制思想。1921年,列宁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邓小平进一步得出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则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结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支持。

——摘编自陈书月《留学经历对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形成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改革开放过程的特点。
(2)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根据材料二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该说法的依据。
9 . 下面为我国城市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就业人数占城市就业人口比重(%)图。图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我国
A.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市场主体B.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探索成就
C.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呈多样化D.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2022-05-14更新 | 291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北省2022届高考临考信息历史试题
10 . 1979年上半年,晋东南地区有关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政策被概括为“一取消”“两不许”“三可以”。即取消平均主义“大概工”;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可以按定额计酬,可以按时记工加评议,可以包工到组、联系产量计算报酬。这反映了,此时晋东南地区
A.农村改革探索较为慎重B.广大农民市场意识显著增强
C.政府经济职能不断强化D.人民公社体制退出历史舞台
2022-05-13更新 | 266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