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主要少了两件东西∶独立和民主。却多了两件东西∶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由于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中国革命主力军的农民的斗争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这样中国革命有在农村首先胜利的可能。

——摘编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等

材料二   19531957年,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这期间,苏联援建的156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这些建设为后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新的物质基础。

——摘编自郭笑文《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

材料三   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指出,14年前(即1978年)我们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当前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摘编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和中国共产党开创的革命道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一五计划期间中国经济建设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3)材料三中的“新的革命”和“新经济体制”分别指什么?
2 . 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社会主义___________的局部调整/社会主义制度的_______
特点:试点到推广,先农村后城市,循序渐进,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改革原因:_____________挫伤农民积极性,阻碍农村______发展
(2)内容:①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制,包产到户,_________经营;②调整_______结构,大力发展______企业(3)意义:①调动农民生产_______,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农民________提高
②产业结构调整利于农业________
(4)拓展:80年代初,撤销人民公社体制,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委会。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何关联? 改革_________体制,_______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阻力;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改革原因:_________经济体制束缚城市___________发展:①个体工商业发展受限、影响市民生活
②国企政企不分,缺乏_________
2)内容:①发展________工商业,打破单一___________
②国企: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_________,中心环节是增强_________;1992年中共________
确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_________,实行________;
3)意义:积极:①促进城市小工____的发展,改善市民生活:②增强_____竞争力,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问题:下岗职工增加,部分职工生活困难
2022-12-28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九、十单元中国现代史——新中国史-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必背知识清单(中外历史纲要上)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黄道婆的手工棉纺织技艺在松江地区的传播,逐渐开始辐射到整个江南,随后向中原、湖广等地扩展,掀起了一场明清时期的“棉花革命”。在明清政府的推动下,棉花作为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加之河南、山东等地的棉花伴随着地区商品市场的发展作为大宗商品贩运至江南,为江南地区棉纺织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由于棉纺织业的发展,对纺织劳动力需求进一步增大,出现了雇染匠、研匠“往来成群”的现象,在织造、染色和平整等流程上的分工也越来越细。棉纺织产品不再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范畴,而是大量投入市场销售,迎合了明清时期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棉布成为“寸布皆有”的主要布料,并远销海外。

材料二   近代开埠通商以来,洋商凭借雄厚的资金及本国国家权力为后盾,使我国棉花贸易基本落入外人之手,而华商大多资本短缺,金融周转不灵难以与洋商抗衡。近代国际市场棉花贸易日益标准化,且一般采用国际通行的机器打包,棉包密度有严格规定,而中国市场棉花贸易缺乏量化标准,打包的形色也颇有参差,部分棉商甚至为了谋求利益,人工掺水掺杂。洋商在航运交通上的优势大大缩短了交易周期和经营成本,而这也使得华商望其项背,加之战争对船只、火车运输的阻断“贸易几至完全停顿”的现象偶有发生。然而在国际贸易大背景下,在华洋行为华人棉商提供了模仿和学习的机会,棉业公会相继确立,业务涵盖了从国内贸易到国际贸易,从零收贩运到加工业务,从设行收花到居间介绍。

——摘编自于新娟《近代国际化背景下的江南棉商》

材料三   随着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相关企业、行业在全球市场主导之争也日益激烈,一些西方国家利用长期以来形成的国际话语权体系和企业价值体系进行“围追堵截”的现象屡见不鲜。

西方某些组织、企业捏造所谓“强迫劳动”来抹黑新疆棉,其真实意图是利用自身影响力破坏我国棉产业基础。“打铁还需自身硬”,新疆棉产业只要保持信心和定力,不断转变经营观念,并采用有力措施加以应对,就一定能打破某些西方国家别有用心的“魔咒”,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摘编自牛方《新疆棉事件:热搜之后的冷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时期棉花革命的特点并分析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中国棉花贸易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疆棉事件的启示。
2022-08-06更新 | 349次组卷 | 5卷引用:第十单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期中期末复习备考必刷题(中外历史纲要上)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武帝元光年间,“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鸿渭之流,径入于河,大船万艘,转漕相过,东综沧海,西纲流纱”。随后武帝又征发万余人,首创地面凿井,使井下渠道相通的办法,引洛水至商颜(今陕西大荔县北),连成一条长约10里的井渠 — —龙首渠。当时在关中地区还修成灵轵渠、成国渠和湋渠等水利设施。公元前119年“以昆明有滇池,乃作昆明池以习水战”,并经揭水陂引昆明池水进长安,用以改善城市用水。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原郑国渠上游南岸开凿6条较小的支渠,以利于郑国渠附近高地农田的灌溉;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凿引泾水与渭水相连,修成白渠,全长200里,可灌溉农田4500顷。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1959年,中科院、水电部在北京召开了“西部地区南水北调考察研究工作会议”,确定南水北调指导方针是:“蓄调兼施,综合利用,统筹兼顾,南北两利,以有济无,以多补少,使水尽其用,地尽其利。”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 “兴建把长江水引到黄河以北的南水北调工程”。经过长时期的论证和准备,成立了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协调了各部委、沿线各省市等力量。至2020年6月,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输水300亿立方米,沿线6000万人口受益,京津冀地区人民生活饮水质量明显提高。华北地区地下水过度开采状况得以缓解,水资源环境得到初步改善。

——摘编自《中国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年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水利工程兴建的条件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及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