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工业化是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存在着一般的规律性;但在不同体制下,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模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美国的工业化是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出现的,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很少干预资源配置,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工业化的资本积累主要通过黑人奴隶贸易、掠夺和剥削印第安人而完成。在英国的基础上,美国进行了工业化内部创新,建立了更先进的生产模式,创立了“股份有限公司”、“通用制”等适合企业发展的大型生产组织,在较短时间内聚集资源,实现社会化大生产。在工业化过程中,逐渐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摘编自张丽娜《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比较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二   我国在工业化建设过程中,充分保障人民的利益,把工业化的发展与人的发展进行了有机结合,并且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我国充分重视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并且也始终尊重其他国家的利益;同时注意吸取发达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教训,在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的过程中充分重视对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保护,并且努力追求工业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步发展……党的十七大将这种新型工业化道路称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取得的成就对世界工业化道路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可以将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称为世界工业化道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李月《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美国工业化道路相比,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在哪些方面;并概括中国走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武帝元光年间,“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鸿渭之流,径入于河,大船万艘,转漕相过,东综沧海,西纲流纱”。随后武帝又征发万余人,首创地面凿井,使井下渠道相通的办法,引洛水至商颜(今陕西大荔县北),连成一条长约10里的井渠 — —龙首渠。当时在关中地区还修成灵轵渠、成国渠和湋渠等水利设施。公元前119年“以昆明有滇池,乃作昆明池以习水战”,并经揭水陂引昆明池水进长安,用以改善城市用水。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原郑国渠上游南岸开凿6条较小的支渠,以利于郑国渠附近高地农田的灌溉;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凿引泾水与渭水相连,修成白渠,全长200里,可灌溉农田4500顷。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1959年,中科院、水电部在北京召开了“西部地区南水北调考察研究工作会议”,确定南水北调指导方针是:“蓄调兼施,综合利用,统筹兼顾,南北两利,以有济无,以多补少,使水尽其用,地尽其利。”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 “兴建把长江水引到黄河以北的南水北调工程”。经过长时期的论证和准备,成立了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协调了各部委、沿线各省市等力量。至2020年6月,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输水300亿立方米,沿线6000万人口受益,京津冀地区人民生活饮水质量明显提高。华北地区地下水过度开采状况得以缓解,水资源环境得到初步改善。

——摘编自《中国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年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水利工程兴建的条件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及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