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鼓励集体和农民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将资金集中起来,联合兴办各种企业,尤其要支持兴办开发性事业。”这条政策区别于以往的主要意义在于,摘掉了扣在乡镇企业头上的各种意识形态的帽子,解决了当时由承包制引起的集体与个人之间的矛盾,为乡镇企业在新环境下指明了发展路径。此后,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此同时,乡镇企业为农民收入增长提供了新的来源。1978~2006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工资水平逐步提高,由人均年收入308元增加到8369元,乡镇企业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8. 2%提高到46. 4%,乡镇企业已成为支持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更重要的是,乡镇企业带动了农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开启了城镇化的进程。

——摘编自李晓寒《当代中国改革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由于当时农村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城市工厂可以将一部分宜在农村加工的产品或零部件有计划地扩散给社队企业经营,这给城市工业的“三废”等污染进入农村地区提供了渠道。一些高污染的行业如造纸、化工等则以联营、分厂等名义进入农村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为此,198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街道企业环境管理的规定》,明确指出“禁止污染向乡镇、街道转移”。此外,这一时期农村的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在促进乡镇建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同时,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一是乡镇企业未经处理排入环境中的“三废”,导致了水、土壤和空气的污染;二是乡镇企业为扩大规模,大量砍伐森林,占用耕地,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从污染范围和程度来看,乡镇企业引致的污染已远超城市工业污染,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因此,“对乡镇企业的发展,要合理规划,应当注意防止对环境的污染”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

一摘编自闵继胜《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环境治理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并谈谈你的看法。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九世纪上半叶,英国东印度公司派英国人罗伯特·福琼去中国非法采集茶种、茶苗,偷偷学习种茶方法,并寻找茶工。终于完全掌握了种茶和制茶的知识和技术,从此.印度的茶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产量急剧跃升。《中国茶叶外销史》载:“1890年后,受英国宣传作用,美国人口密集的区域,对绿茶的嗜好,为红茶所替代,茶叶贸易遂大变动,英国殖民地出产的红茶,更助于宣传广告和游行运动,使中国绿茶销路大受打击,这种新茶(指印度红茶)渐次普及。”咸丰元年爆发了太平天国革命,清政府企图通过征收苛捐杂税来解救危机,茶税、厘金过重,业茶者受茶之累,不堪重负,茶叶外销亦受此影响。

——《茶史:清代茶业的兴与衰》

材料二   19846月,国务院及时调整了茶叶购销政策,改革了经营体制,除“边销茶继续实行派购,内销茶和出口茶彻底放开,实行议购议销”。市场放开以后,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三多三为主”的产销方针,彻底改变了过去渠道单一、独家经营的局面,给市场和生产都带来了新的活力。为了在竞争中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使产品适销对路,茶类结构开始得到调整,引进和试制了红碎茶,挖掘恢复了历史茗茶,研究和创制了新品名茶,名优茶的开发生产上了新台阶。生产格局随之发生了变化,春茶前期生产高档名茶,中期生产优质茶,后期生产炒、烘青绿茶,夏秋茶视市场需求,灵活掌握生产红碎茶,炒,烘青绿茶及部分中低档名茶等适销品种。1985年龙井、旗枪、大方等名特优新茶品种产量达到1846.6吨,占总产量的8.1%,市场应变能力增加。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晚期中国茶叶外销停滞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对茶叶实行的调整政策。
2021-07-23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河池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