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977年.中共中央修订的《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提出要“认真组织好出国考察工作”。从1977年年底开始,数批干部被派出国门,中国代表团出访次数激增,其中经贸类的考察团占绝大多数,且出访对象逐渐集中到西方发达国家。这些活动(     
A.打破了西方孤立中国的局面B.得益于中美外交关系的建立
C.有助于改革开放工作的起步D.以引进西方资金技术为目的
2 . 1988年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突出问题是通货膨胀明显,物价涨幅过大。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1988年全国零售物价总指数比1987年上升18.5%。其中农村上升17.1%,城镇上升21.3%,由此可知当时(     
A.改革开放促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B.市场经济的引进带动了中国经济增长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存在弊端D.改革开放仍然处于新旧体制转换时期
3 . 据统计,截至1997年,我国社会商品、工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收购中,按市场价格交易的比重分别达到93.2%、81.6%、80.5%,比1978年分别提高了91.4、81.6和73.1个百分点。这体现出当时我国
A.社会产品供过于求B.农副产品产量提高
C.市场调节作用增强D.开始融入国际市场
4 . 下图所示是1993年长春高新技术产业股份有限(集团)公司许可的一张股权证书。它可以用来说明当时长春
A.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变革B.对外开放取得重大成果
C.国有企业已实现政企分开D.逐渐迈向市场经济体制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据1993年3月26日的江苏《连云港报》报道:“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通知精神,我市决定从1993年4月1日起,全面放开粮食、油料购销价格,不再使用粮食、食油票券。”该报道反映了
A.粮油价格不再受政府指导B.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
C.计划经济体制已完全破产D.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
6 . 1985年,上海延中实业发行股票,当时有很多上海市民认购。但一年多以后,很多上海市民发现,这些想象中的“活投资”变成了“死储蓄”,就像有了女儿不能出嫁,有了儿子不能娶媳妇一样,砸在了手里。这反映出当时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受阻B.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
C.股民对股票交易的期望过高D.国家禁止私人资本入市场
7 . 1984年10月,中央政府要求国企"确立职工和企业之间的正确关系",企业有权依照规定自行任免、聘用和选举本企业的工作人员,有权自行决定用工方法和工资奖励方式。这些规定
A.利于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作用B.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发展模式
C.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D.凸显了企业职工的主体地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5年李鸿章委托盛宣怀办理湖北煤铁矿务,从此盛宣怀开始办理矿业。1896年,盛宣怀接手张之洞办的汉阳铁厂,将经管体制从官办改为官督商办,开始招收商股。1897年5月,盛宣怀在上海外滩开办了中国通商银行,先后与比利时、英国、美国签订铁路借款合同草约。1898年,盛宣怀为解决汉阳铁厂燃料问题开办萍乡煤矿,1908年进一步改变成股份制企业,将萍乡煤矿与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合并成立中国第一家钢铁煤炭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使钢铁、煤炭、铁路、银行有机地连接和结合起来。这家企业兼采矿、炼铁、开煤三大端,集勘探、冶炼、销售于一身,“创地球东半面未有之局”。

——摘编自朱荫贵《盛宣怀---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工业化的推手》

材料二   1978年12月份动工建设的宝钢,是中国钢铁工业改革开放的缩影。建设宝钢,绝不仅仅是为了一年多生产几百万吨钢,而是要迅速缩短我国钢铁工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40年来,宝钢超越中国钢铁企业发展的一般模式,在坚持精品战略中不断发展壮大,生产出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一系列产品,代表着世界钢铁的一流水平;在技术进步上从学习到自主创新、从跟随到引领,取得跨越式提升;在管理创新上迈出坚实步伐,在履行社会责任中走在前列,为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曾任宝钢集团董事长的徐乐江将宝钢发展所遵循的规律和原则总结为16个字:“严格苛求”“学习创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摘编自王明军、刘加军《在体制机制变革中探索奋进大国钢铁崛起启示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的发展特点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宝钢发展与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斯大林逝世的前几年,苏联农业发展非常缓慢,单位面积产量始终没有恢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水平,粮食产量从1913~1953年基本没有提离。1954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作了《关于进一步扩大苏联的爷谷物生产和开些生荒地和熟荒地的报告》,规定1954年-1955年至少开垦1300万公顷荒地。(政府)原来对农业生产规定非常细致,规定播种面积、播种时间、技术措施、收割期限,195513月通过《关于改变农业计划工作》的决议,废除国家下达的指标。1958630日,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决议。从195871日起,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蔬菜、肉、奶、蛋、羊毛、饲草的制度;从同日起,国家实行统一的产品收购办法。

——摘编自张建华《俄国史》

材料二   1979928日,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正式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于问题的决定》,提出“当前发展农业生产力的二十五项政策和措施”。《决定》把“草案”中不许包产到户”六个字删掉了,代之以“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除有法律规定者外,不得用行政命令的方法强制社、队执行,应该允许他们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保障他们在这方面的自主权,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摘编自郭大钧主编《中国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农业改革的背量及其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和中国在农村改革中的异同,分析中国农村改革的意义。
10 . 从1978年开始,农民开始承包土地,为期15年,到1993年又开始为期30年的承包期。同时,1984年颁布的修订《宪法》中明确规定了村集体对于土地的所有权,也就是说,中国的农村土地由国家所有变成了集体所有。这些举措
A.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说明土地承包是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C.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
D.促进了农业生产力水平发生质的飞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