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4 道试题
1 . 近现代中国的工业化历程曲折而辉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阳铁厂于1891年兴建,张之洞托人到英国购买设备,结果用买来的炼铁炉生产的钢轨,质太脆而不能用。1896年后,洋务派官员盛宣怀掌管汉阳铁厂,实行股份制改革,购买了世界最先进的马丁炉改造全厂冶炼设备,大量聘用外国技术人员,落后状况有所改观。但严重依靠买进外国先进设备来维持运转,缺乏独立性和后续力。张之洞也采取措施培养自己的人才,却忽视了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的培养。当时,外国资本主义为了“久据其利”和“傲我之无”,“凡有益于我之事彼必挠之”。一战后,钢铁价格剧跌,国内军阀混战,民国政府改变钢轨标准,到1924年,汉阳铁厂全部停产。

1978年12月,上海宝钢建立。一期工程的炼钢设备全部从日本购买。根据合同规定,日本派出专家负责指导我方技术人员安装调试到完全学会使用。在开工生产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培养企业各种管理人员,提高职工素质。在日本专家离开后,宝钢能独立操作设备和管理企业,这标志着一支适应现代化生产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职工队伍已经形成。1991年,宝钢购买二期工程设备时,除少数进口,还能以自行设计制造或中外合作设计制造为主,国产化程度达到70%。二期工程建成后,大大缩小了中国与世界钢铁业的差距。2003年,宝钢成为世界五百强企业。

——摘编自夏冬《中国近代和现代钢铁工业发展道路的得与失——汉阳铁厂和宝山钢铁总厂比较研究的启示》

材料二   建国初期,我国农业占比较高,工业和服务业相对薄弱;2018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7.2%、40.7%和52.2%。2018年末,我国就业人员增加到77586万人。2018年,全国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为33.0辆,比2013年增长95.3%。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工业所有制结构的经济成分基本上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2018年,私营企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数量已超过一半。改革开放初期,东部地区凭借其区位优势和政策优惠率先发展;2018年,中西部地区实现利润较1978年分别增长192倍和147倍;东北地区工业企业实现利润较1978年增长21倍。2017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高达27.0%,成为驱动全球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自2009年起,我国已连续多年稳居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地位。中国工业为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做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工业司《工业经济跨越发展制造大国屹立东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汉阳铁厂和上海宝钢的不同发展状况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工业快速发展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01914年是美国汽车产业的兴起阶段。从1870年到1910年间,美国人均收入增长到了600美元,比英国还多出100美元。1895年,美国出现了第一家制造汽油引擎的汽车工厂。1913年,企业家福特利用泰罗制管理,将流水线上的分工专业化到最细微的地步,首先用于装配T型车,使其产量大增,走入千家万户。汽车便捷的运输方式的兴起,加快了企业在城市周围扩建工厂的步伐,大量物力、人力齐聚郊区。农村被公路两旁的乡村城镇所取代。同时,“当越来越多的人以汽车旅行代替传统家庭的客厅聊天方式时,家庭便进入了危机”。

——摘编自【美】本.巴鲁克,塞利格曼《美国企业史》

材料二   19491965年是新中国汽车产业的兴起阶段。1953年,在苏联的技术援助之下,新中国第一家大型汽车制造企业“一汽”诞生。1956年,解放牌汽车成功下线,为我国在国防与国家建设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1958年,一汽又研制出红旗高级轿车,其改进型成为国家主要领导人乘坐用车。同年,南京汽车制造厂研制成跃进汽车,成为当时轻型载货汽车的主力车型,整个初创阶段,国家共投资11亿元。1966年至2001年,是我国汽车工业的成长期。2001年以来,中国汽车工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丰田、福特、奔驰等企业纷纷与.国内企业成立合资公司,不少民营企业进入汽车市场。自2009年以来,中国汽车销量已连续十年排名全球第一。

——摘编自帅石金《汽车文化》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美国汽车产业兴起的历史条件,并简析汽车产业的兴起对美国社会变迁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与美国相比,概括新中国汽车产业兴起阶段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01年以来,中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经济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楚国铁农具相当齐全。春秋中期,楚人创建了筑陂蓄水的水利工程,其排灌系统之完备为列国所罕见。《战国策·楚策》记苏秦游说楚成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这里的粟不是实指,而是粮食的代称。王逸在《楚辞·大招》“五谷六仞下”注曰;“五谷,稻、稷、麦、豆、麻也。”吴起变法时,向楚悼王明确提出移民恳殖,此举对开发周边地区,扩大耕地面积,带去先进的生产方法,起到了巨大作用。楚国岁达的农业,不仅造就了农家学派及其创立者——许行,而且催育了我国最早的农学著作——《神农》。

——摘编自陈绍辉《楚国的农业与水利》

材料二   19811月底至2月初,中共中央主席胡耀邦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湖南工作座谈会,胡耀邦问省委领导人敢不敢包产到户,省委领导的思想受到很大震动。10月,中共湖南省委召开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今后农村工作重点要放在完善,稳定农业生产责任制上,并号召全省推广华容与沅江等地实行统、专、包和“几统一”的包干到户经验。黄文初所在的浏阳市金刚镇就是在这一年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黄文初向记者回忆:“我们家8口人,分了3亩多地。分田到户,吃饭问题不愁了!”到年底,全省有95%的生产队实行了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农村改革形成高潮。

——摘编自《湖湘潮·百年颂》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楚国农业发达的表现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80年代湖南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及原因。
2022-01-25更新 | 148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娄底市2022届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新中国的钢铁事业】

材料一


年份钢产量)万吨比上年增长率%
1978317833.9
197934488.5
198859435.6
198961593.6
199171007.0
1992809414
1998115596.1
1999124267.5
2000128503.4
20011516318
20021823720.3
20042829127.2
20064226619.7
20074896615.9
——摘编自《1978年以来中国钢产量数据发展统计资料》

材料二



根据以上材料,对改革开放以来钢铁事业的发展进行阶段划分,并运用具体史实对不同阶段钢铁事业发展的原因作出合理解释。(要求:阶段划分清晰,理由充分,史论结合。)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缔约各国政府认为在处理它们的贸易和经济事业的关系方面,应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巨大持续增长、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发展商品的生产与交换为目的,切望达成互惠互利协议,导致大幅度地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障碍,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以对上述目的作出贡献,经各国代表谈判达成如下协议……

——《关贸总协定序》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的国有企业改革仅限于调整企业与国家的关系,国家放权让利,扩大企业自主权,以增强企业的活力。可以说,这种改革还是企业外部的,而不是企业内里的。而进入90年代后,根据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进行的国有企业改革则是深入到了企业内部,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进行转轨建制的改革。这就要求对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股份制的根本改革,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厉以宁(中国股份制改革的历史逻辑》


(1)根据材料一,归纳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本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7年达成(关贸总协定)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达当代中国蓬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过程和内容。
2022-01-19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湖湘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与时俱进的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程(狄)遇之。孝公于是布惠……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卒用鞅法……十九年,天子致伯。二十年,诸侯毕贺。……(秦)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积粟如丘山。

——引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实行国家垄断资本工业政策,建立了大量的政府企业机构,这些工业对民营工业的排挤是战时民营工业难以成长的重要原因。不过,在内战和恶性通胀等大环境下,到20世纪40年代末,无论是民营还是官营工业,都无一例外处于瘫痪或崩溃的状态。

1946年,在中国共产党发出《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之后,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就已经开始。……到1952年年底,除了西藏等部分民族地区和台湾地区之外,全国农村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地改革既是一场深刻的经济变革,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和政治变革。

——引自《中国经济史》编写组《中国经济史》

材料三   “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一项大政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在功能定位上,明确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创新体系效能,着力激发创新活力。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推进自主创新,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引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国实力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秦始皇陵兵马俑军阵生动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的磅礴气势,结合所学,概括其布局特点。
(2)阅读材料二,概括20世纪40年代末民营工业“处于瘫痪或崩溃的状态”的原因。以解放区土地改革为例,扼要说明“土地改革既是一场深刻的经济变革,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和政治变革”。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写出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向中国共产党确立这项"基本经济制度”的会议的名称,指出非公有制经济的“功能定位”。②"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回顾历史,写出1985年中共中央确定的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战略方针,扼要阐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重大意义。
2022-01-12更新 | 2677次组卷 | 15卷引用:浙江省2022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历史试题
7 . 从1987年至1995年,我国的GDP年增长率远远超过同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能够取得上述成就的主要原因在于
A.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
B.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进入缓慢增长阶段
C.亚太地区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的机遇
D.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中国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950628日,中共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逐步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标志着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对土地改革给予了肯定和保护。700 万少数民族地区暂不开展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法》明确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 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材料二     195312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化的决议》,1956630日,全国人大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第二条规定:农业生产合作社按照社会主义原则,把社员私有的主要生产资料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 组织集体劳动,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到1956年底,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基本形成。

材料三     19588月,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对人民公社的管理体现进一步细化,“人民公社实行分级管理制度,可为公社管理委员会、管理区(或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生产队是组织劳动的基本单位”。1983年,中央下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完整地提出了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全国近99%的生产队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至此,集体所有、家庭经营的农地产权模式初步形成。

——以上材料均引自《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变迁轨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950年中共中央土地改革法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材料二中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人民公社体制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主要不同。
2021-09-04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尖子生培优题典(课标全国专用)-考点09中国现代经济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的国家介入济贫发端于汉朝。但是,中国古代的济贫往往注重的是社会整体和国家控制,较少强调个人权利和国家义务。同时,中国古代的济贫实践在传统上较为注重运用政府行政手段,而没有采用立法手段,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缺憾。

——摘编自唐钓《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变迁与评估》

材料二   1978年起,政府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部分农产品的价格,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等,这些措施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减少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19866月,国务院成立了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此后我国农村的扶贫工作进入到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2000年年底,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农村贫困地区的群众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进入21世纪,全国经过从开展整村推进扶贫到精准式扶贫,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8年年底的1660万人,连续6年超额完成千万(级)减贫任务,贫困发生率减少到1.7%。

——摘编自燕连福等《我国扶贫工作的历程、经验与持续推进的着力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府济贫工作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农村扶贫工作的具体做法及其取得成就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实行农产品统购统销的流通体制。1981年底召开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在农副产品的购销中实行合同制,通过合同将国家计划和农民生产协调起来。1983年开始,中央陆续制定调整农副产品购销的政策,逐步减少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品种和数量,并采取多渠道经营。1984年,农业丰收导致全国性的“卖粮难”,改革流通体制,势在必行。1985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规定,“从今年起,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针对统购派购制度的改革文件,规定:粮食、棉花、油料、烤烟、蚕茧、糖料等大宗农副产品继续由国家定价,实行合同定购,农民完成合同定购任务后,可以自由购销。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1)简析20世纪80年代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原因,并概括其内容。
(2)简要评价20世纪80年代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2021-06-09更新 | 4205次组卷 | 37卷引用:2021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