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1982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改变了过去“上面来货多少,下面供应多少”的状况,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A.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B.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2021-06-13更新 | 11501次组卷 | 95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市第六中学2023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1970年,根据国家农业会议精神,江苏、浙江、广东等省率先行动起来,纷纷创办各种规模的农具、粮油加工、建材、编织、服装等社队工业。这一举措
A.改变了农业经营模式B.加快了农业合作化的进程
C.瓦解了人民公社体制D.增强了农村公共服务能力
3 . 如表是新中国农业发展的部分数据。这反映出
1950年代1978年
机耕面积1958年,351万公顷,占耕地面积3.3%4067万公顷,占耕地面积41%
机电灌溉面积1952年,占耕地面积1.6%占耕地面积55.4%
农村小型水电站1958年,98个水电站,农村用电0.5亿度82387个水电站,农村用电量253.1亿度
A.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成就突出B.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C.农业经济结构实现了协调发展D.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生产力进步
4 . 20世纪90年代,中国出版业体制改革从发行领域深入展开,提出了“三建一转”的改革任务,即建立大型批发市场和批销中心,建立新型购销关系,建立和完善市场规则,转变出版社自办发行的观念和机制,实现以“规模数量增长为主向质量效益提高为主”的阶段性转移。这一举措的出台主要是由于
A.中国正酝酿加入世贸组织B.承包式经营责任制的普遍实施
C.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D.思想解放推动出版业体制改革
2022-01-25更新 | 469次组卷 | 5卷引用:福建省四地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88年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突出问题是通货膨胀明显,物价涨幅过大。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1988年全国零售物价总指数比1987年上升18.5%。其中农村上升17.1%,城镇上升21.3%,由此可知当时(     
A.改革开放促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B.市场经济的引进带动了中国经济增长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存在弊端D.改革开放仍然处于新旧体制转换时期
6 . 1984年全社会零售商业饮食服务网点915万个,比1978年增长629.08%,其中国营商业网点减少40.1%,只剩下27.2万个,集体网点达159.4万个,增长55.86%,个体户达728.1万户,增长近40倍即4000%。这些变化
A.推动了商业管理体制的革新B.标志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C.动摇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D.彻底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2022-04-21更新 | 430次组卷 | 4卷引用:历史-2022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福建卷)
7 . “价格双轨制”是将价格分为“计划内”与“计划外”两种,“计划内”由政府定价,“计划外”由企业自销、买卖双方协定。从1985年开始,“价格双轨制”在我国逐步实行,其范围也从工业品生产资料扩大到其他商品。这一制度
A.割断了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B.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资源配置
C.确定了国企改革的正确目标D.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8 . 20世纪80年代,国企改革经历了从“利润分成”到“利改税”的过程。利润分成是指国营企业按照国家核定的比例提留一部分利润归自己支配:“利改税”是指通过法律把国家和企业的分配关系固定下来。税后利润全部留归企业。这一变化
A.增强了企业自主权B.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C.调整了所有制形式D.结束了计划经济体制
9 . 下表1994-2000年中国啤酒生产规模
年份1994年1997年2000年
企业数655550495
平均规模(千吨)21.634.345.1
20万吨以上(企业数)31320
10-20万吨(企业数)212826
5-10万吨(企业数)365760
5万吨以下(企业数)595452389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城乡居民饮食结构改变B.国内消费市场升级转型
C.行业技术发展突飞猛进D.市场经济改革逐渐展开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黄道婆的手工棉纺织技艺在松江地区的传播,逐渐开始辐射到整个江南,随后向中原、湖广等地扩展,掀起了一场明清时期的“棉花革命”。在明清政府的推动下,棉花作为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加之河南、山东等地的棉花伴随着地区商品市场的发展作为大宗商品贩运至江南,为江南地区棉纺织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由于棉纺织业的发展,对纺织劳动力需求进一步增大,出现了雇染匠、研匠“往来成群”的现象,在织造、染色和平整等流程上的分工也越来越细。棉纺织产品不再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范畴,而是大量投入市场销售,迎合了明清时期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棉布成为“寸布皆有”的主要布料,并远销海外。

材料二   近代开埠通商以来,洋商凭借雄厚的资金及本国国家权力为后盾,使我国棉花贸易基本落入外人之手,而华商大多资本短缺,金融周转不灵难以与洋商抗衡。近代国际市场棉花贸易日益标准化,且一般采用国际通行的机器打包,棉包密度有严格规定,而中国市场棉花贸易缺乏量化标准,打包的形色也颇有参差,部分棉商甚至为了谋求利益,人工掺水掺杂。洋商在航运交通上的优势大大缩短了交易周期和经营成本,而这也使得华商望其项背,加之战争对船只、火车运输的阻断“贸易几至完全停顿”的现象偶有发生。然而在国际贸易大背景下,在华洋行为华人棉商提供了模仿和学习的机会,棉业公会相继确立,业务涵盖了从国内贸易到国际贸易,从零收贩运到加工业务,从设行收花到居间介绍。

——摘编自于新娟《近代国际化背景下的江南棉商》

材料三   随着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相关企业、行业在全球市场主导之争也日益激烈,一些西方国家利用长期以来形成的国际话语权体系和企业价值体系进行“围追堵截”的现象屡见不鲜。

西方某些组织、企业捏造所谓“强迫劳动”来抹黑新疆棉,其真实意图是利用自身影响力破坏我国棉产业基础。“打铁还需自身硬”,新疆棉产业只要保持信心和定力,不断转变经营观念,并采用有力措施加以应对,就一定能打破某些西方国家别有用心的“魔咒”,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摘编自牛方《新疆棉事件:热搜之后的冷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时期棉花革命的特点并分析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中国棉花贸易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疆棉事件的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