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迷惘的一代”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前的青年们视“拯救民主”“伸 张正义”“为和平而战”这些口号为自己的理想和使命,积极报名参军。战争结束后,曾让 青年们无比骄傲欧洲的传统文明瞬间崩塌。参战青年发现自己非但没有成为理想中的英雄人物,就连过去的工作也已经被没有参加战争的人代替了,城镇和家庭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变得很难适应,社会上只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轻视追求高尚情趣等现象也令这一代青年感到迷茫、困惑、无所适从。没有了旧的根基,又没有新的道路引导,他们只能以对主流社会系统“迷失”的外观情绪来抗议社会。但他们在“迷惘”的外表下,在更深的程度上追求个人自由,不轻易向任何人妥协。

——摘编自车继雁《造就“迷惘的一代”:格特鲁德·斯泰因及其作品研究》

材料二   现代中国重要青年运动年表(部分)

名称内容
保家卫国斗争中的青年运动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青年团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青年指战员占了志愿军部队总数的66% ,战斗连队中青年占80%以上,基层干部大部分是团员,他们继承和发扬了老一辈的献身精神,为祖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的和平与幸福,作出了重大贡献。
全国青年学雷锋活动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在中共中央倡导下,全国各地掀起了学习雷锋的热潮,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精神力量,各条战线涌现出许许多多雷锋式的集体和个人。
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各地团组织相继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形成比、学、赶、帮、超的热潮,提高了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本领。
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进入新时代,广大青年奋战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科研攻关最前沿、抗疫斗争第一线、捍卫国防最前线、基层实践大舞台,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冲得出来、勇挑重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奋斗。

——摘编自黄蓉生《青年学研究》;贺军科《续写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精彩篇章》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迷惘的一代”形成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前后西方青年精神世界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现代中国青年运动的共同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 .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改革从以往单纯应付危机型逐步发展到结构性和功能型调整的改革,由以往单一的经济改革逐步发展为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的协调发展。东西方国家通过改革在客观上达到了相互学习和政策互补的目的。下列有关此时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中美经济发展模式的共同特点是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B.英、法越来越受新经济自由主义影响,国家资本和经济计划程度加强
C.中苏都把农村作为改革的突破口,经济改革的核心是下放管理权力
D.导致中苏改革结果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具体做法不同
2022-12-16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1978年以后,沿海地区许多闲散农民不再种地,他们“洗脚上田”,在广大乡村“点火”“冒烟”,经营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工业作坊,逐渐发展为日后的乡镇企业。由此可知(     
A.农村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B.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支柱产业
C.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自由流动D.农村的经济活力得到激发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77年.中共中央修订的《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提出要“认真组织好出国考察工作”。从1977年年底开始,数批干部被派出国门,中国代表团出访次数激增,其中经贸类的考察团占绝大多数,且出访对象逐渐集中到西方发达国家。这些活动(     
A.打破了西方孤立中国的局面B.得益于中美外交关系的建立
C.有助于改革开放工作的起步D.以引进西方资金技术为目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粮食与国家安全】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为4.5亿亩,2017年有效灌溉面积超过10亿亩,位列世界首位,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坚实的保证。与此同时,我国集成推广了一批粮食绿色高产高效模式,杂交水稻、耐密型玉米等品种大面积推广,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一喷三防等实用技术广泛应用,为粮食现代化生产起到了良好的带动引领作用。从1978年开始,粮食市场化改革就在探索中前行,从初期以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到全面放开粮食市场,我国粮食市场由分割逐步走向一体化,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奠定了基础。现在,我国粮食能从吃不饱转变到吃好状态,这也是与政府从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制定粮食安全政策密切相关的。

——摘编自王济民《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粮食安全:成就、问题及建议》

材料二   据统计,20102019年的10年间,我国粮食产量年均增长率2%,粮食消费年增长率2.7%,粮食消费年均增长率高于粮食产量增长率0.7个百分点。同时,我国每年新增人口大约600多万人,新增的城镇化人口大约2000万人,每年因为人口增长和需求增加需要粮食消费新增100多亿斤,但我国户均耕地7亩左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发达国家的1/40,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粮食缺口需要通过粮食储备和适量进口加以调剂解决,但是世界粮食市场不具备支持我国粮食安全的能力。我国年消费的粮食数量到2021年将达到14000亿斤左右,而世界粮食市场的可贸易量只有6800亿斤。

——摘编自尹成杰《后疫情时代粮食发展与粮食安全》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保粮食安全的主要经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粮食安全所面临的问题,并谈谈应如何处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中说道“社会主义到底什么样,对于我们来说,有许多地方还是未被认识到的必然王国”,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据此可知,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的关键是(     
A.改革开放、敢干敢闯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和平发展、合作共赢D.独立自主、科技创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上海解放后,投机商囤积粮食,棉花、布匹和油料,扰乱市场秩序。从1949623日到730日,上海物价上涨了一倍多,并影响到整个华东、华北和华南等地。党中央决定依靠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再打一场“米棉之战”。1115日至30日,从东北地区每日调运1000万吨粮食进入关内,上海、天津、北京、武汉、广州、西安,南京等大中城市也都调集了大批的粮食、棉花、布匹和油料。1125日,中央政府一声令下,全国各大城市一齐行动,大量物资像潮水一样涌入市场。投机商们措手不及,竞相抛售存货,愈抛愈贱,愈想抛愈难以脱手。从19503月开始,全国物价逐步回落,一举结束了物价猛烈上涨、市场混乱的局面。

——摘编自《共和国的经济战争—米棉之战》

材料二   中国农村改革发端于1978年末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大包干”,随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在短短几年时间就扩展至全国。19821986年,连续发布了5个中央一号文件,肯定了农村创造的经验,排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思想和体制障碍。1985年,国家将粮棉油蔬菜等主要农副产品的统购统派制度逐步改革为以计划为主与市场调节为辅的制度。同时,政府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科学育种,农业产量逐年提高。政府还对农产品大幅度提价,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长到1991年的708.6元,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476万吨增长到1991年的43529万吨。

——摘编自万宝瑞《改革开放40年我国农业政策的演变、特点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取得“米棉之战”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提高粮食产量的举措,并分析其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鼓励发达省市区与欠发达省市以对口帮扶形式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协作。广东省实施珠三角“对口帮扶”粤东西北战略,汕尾是深圳市对口帮扶城市。2015年11月,比亚迪积极响应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号召,东进汕尾。这些举措反映了(     
A.国家坚持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向B.粤东与珠三角经济差距缩小
C.区域发展失衡难题得到了解决D.广东对外开放进入崭新阶段
2022-08-11更新 | 644次组卷 | 16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普宁二中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期,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从1978—1984年的年均15.2%下降到1985—1988年的年均5%和1990—2000年的年均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从1984年的1.7:1扩大到2007年的3.33:1。据此可知(     
A.国民经济结构明显失衡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了城乡差距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滞后D.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周期性波动
2022-08-10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3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日根据地,是人民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面对1941年以后的严峻形势,各根据地军民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在农村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一方面,地主要减租减息,改善农民的生活,调动其生产和抗日积极性;另一方面,农民要交租交息以照顾富农和地主的利益,联合其共同抗日。

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步,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和肥西县成为包干到户和包产到户的策源地。根据邓小平的讲话精神,中共中央于1980年召开座谈会,形成《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纪要。随着文件精神的贯彻执行,以“双包”著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向前发展,到1982年6月,全国实行这一制度的生产队达到71.9%。

——摘编自杨凤城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土地政策的政治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农村改革的特点,并说明这场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