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乡村都市化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农民不离本土,变农村为微小城市或准城市,其趋向则是连成规模,成为正式都市或者成为某个城市的部分。这里居民生活的条件、方式已与多数城市居民相同,其物质消费可以用超前、丰裕来形容。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民增收B.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带动劳动力转移D.土地流转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2 . 1985年,由政府投资并管理的“菜篮子工程”——最早的农贸市场出现了;到90年代城乡集贸市场已达8.3万个,21世纪初菜篮子工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城乡一体协同发展B.国家宏观调控指导
C.市场化改革见成效D.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3 .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延续着传统的南粮北调的格局。但到了80年代却发生了逆转,形成了北粮南调的粮食流动格局。这主要是因为(     
A.自然地理条件的变化B.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
C.国内物流体系的改善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
2023-03-26更新 | 385次组卷 | 4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富锦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1991年10月8日,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刊发长篇评论,着重论述只有把生产力搞上去,才能在和平演变的挑战中岿然不动。文章明确提出苏联的“红旗落地”,并非在于“卫星上天”,社会主义国家唯有经受住新科技革命的挑战,红旗才能举下去,才能更高飘扬。这一评论(     
A.回应了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B.未能认识到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
C.贯彻落实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精神D.意在为扩大改革开放扫除思想障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中出现了专门从事牲畜、家禽或其他各种副业的"专业户";此外还有“重点户”,他们耕种土地,但主要从事非谷物活动。到1984年10月,这两类农户约达到2400万户,占总农户数的13%。据此可知当时(     
A.农村经济改革逐步深入B.农村市场经济基本形成
C.乡镇企业得到快速发展D.农副产品生产成为主业
6 . 1983年英国学者杰克·哥瑞参观了山东烟台桃村,在总结桃村致富的经验时指出,“把原来只为本村服务的面粉加工厂和服装厂,扩建成面向广大市场的厂子。把产品销到远方去。办旅馆、饭店、百货公司,发展面向社会的服务业。”关于桃村致富原因的表述,最合理的解释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B.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动
C.农村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推动D.山东沿海地区对外开放政策推动
7 . 央视春晚

材料一   中央电视台部分春节联欢晚会主题统计表

年份晚会主题年份晚会主题
1983团结、欢乐、希望1994团聚、自尊、奋进、期盼
1986团结、奋进、活泼、欢快1997团结、自豪、奋斗
1990团结、和谐、欢快2000满怀豪情跨世纪,龙腾报春庆振兴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春节晚会的流行歌曲节目中,《在希望的田野上》唱出了农村改革给人们带来的希望;《大海啊,故乡》抒发人们对故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太阳岛上》的歌词“幸福的生活靠劳动创造,幸福的花儿靠汗水浇,朋友们献出你智慧和力量,明天会更美好”反映了老百姓面对新生活的到来,内心充满希望和热情;港台歌手张明敏《我的中国心》中“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唱出了海外游子对祖国的依恋之情。

20世纪90年代,《我想有个家》唱出了市场经济大潮中在外打拼的青年人渴望亲情、温暖的内心倾诉;《春天的故事》热情歌颂了邓小平制定的改革开放政策及其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公元1997》反映了香港回归,祖国统一的盛况,1999年国人又把这种亲情和乡音浓缩在一首《七子之歌》中。

新世纪以来中国与世界日益联系在一起,2002年春晚的《与世界联网》将中国的泰山、黄河与日本的富士山、欧洲的多瑙河融合在一起;2003年的《爱在天地间》歌颂了“非典”时期医务人员大无畏的奉献精神;2014年的《天耀中华》赞颂了中华民族“风雨压不垮,苦难中开花”的大爱。

——摘编自邓紫芯等《从央视春晚流行音乐节目看时代的变迁》


(1)阅读材料一,说明联欢晚会主题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2)阅读材料二,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央视春晚流行歌曲反映的时代变迁进行历史解释。
2022-04-30更新 | 221次组卷 | 3卷引用: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20世纪80年代有段顺口溜:上班穷,下班富,开除就成万元户······一辆摩托两个筐,收入超过胡耀邦;骑着铃木背着秤,跟着小平干革命。这种顺口溜反映了当时
A.民众对经济体制改革心存疑虑B.乡镇企业崛起影响大众职业选择
C.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D.“十四大”召开促进城乡经济繁荣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主要少了两件东西∶独立和民主。却多了两件东西∶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由于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中国革命主力军的农民的斗争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这样中国革命有在农村首先胜利的可能。

——摘编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等

材料二   19531957年,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这期间,苏联援建的156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这些建设为后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新的物质基础。

——摘编自郭笑文《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

材料三   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指出,14年前(即1978年)我们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当前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摘编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和中国共产党开创的革命道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一五计划期间中国经济建设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3)材料三中的“新的革命”和“新经济体制”分别指什么?
10 . 1978年4月,经济学家薛暮桥调研后发现,江苏国营企业的发展速度不如地方工业,地方工业的发展速度又不如社队工业(农村集体的副业)。因为地方工业留利比例(60%)超过国营企业(利润全部上交);而社队工业的留利比例(80%)又超过地方工业。这一现象在改革初期所引领的方向是
A.鼓励发展农村乡镇企业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D.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