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写道,第一个五年计划以苏联援助中国的156个项目为中心,以能源、原材料、机器制造为主,开展经济建设。至1957年,我国实施该计划取得了如图所示的伟大成就。这个计划的显著特点是(     
A.注重市场经济B.多种经济并存C.兼顾城乡差距D.优先发展重工业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很弱。民族资本中工业资本只占1/5,在工业资本中主要是轻纺工业和食品工业,缺少重工业的基础。1952年,我国工业已经恢复并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是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现代工业在中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不但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也落后于1950年的印度。

——摘编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8%。我国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52%,上升40.6个百分点。居民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17年的76.7岁。我国社会大局保持长期稳定,成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1218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我国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
3 .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共和国70年的历程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科技创新发展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在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对华进行了大量的项目援助,分批派出千余名技术专家到中国进行指导,同时向中国各工业部门提供大量科技资料。

1978年以后,中国政府遵循“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进行技术创新。但科技发展仍存在诸多障碍,科技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上世纪90年代的“以市场换技术”虽然在短时间内使我国获得了一些技术资源,但是也使中国形成了对欧美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同时,大跨国公司的进入对当地市场构成了冲击,外资企业的垄断局面对本地企业产生了挤出效应,大大弱化了技术引进效果。特别是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后,国内企业不得不直接与发达国家企业展开直接竞争,进一步突显了进行自主创新的紧迫性。

当前,科技创新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国家创新战略,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谋求在未来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最近几年,全球研发投入始终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各种创新资源主要流向空天地探测、人口健康、清洁能源等高科技领域,势必加速形成全球创新新格局。

——摘编自程磊《新中国70年科技创新发展:从技术模仿到自主创新》


请回答:
(1)据材料指出建国初期我国科技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国际因素。
(2)材料中“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策略得益于中共哪次会议的什么历史性决策?
(3)据材料概括上世纪90年代以来,推动我国加快科技自主创新的主要因素。
(4)科技创新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我们该如何应对?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拉开了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步伐。为了打破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的恶意封锁,把落后的农业大国迅速建设成为可在一定程度上拥有现代化水平的工业经济的新中国,苏联等东欧国家伸出了援助之手。此时中国工业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安排落实苏联援建的156个大中型工业项目,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装备和改造重工业,既加强国防建设,又增加各种农副产品和工业品的生产,保证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摘编自钱津《论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

材料二   1978年以后,党和国家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的成功方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为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在解放生产力的同时,调整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规避传统工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环境污染与高能耗等问题。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统筹兼顾,处理好工业化建设与其他相关产业之间的重要关系。飞速发展的工业化使中国由一个贫困落后的农业国蜕变为世界工业大国和制造业大国。

——摘编自徐坤、王智《新中国七十年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智慧”》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特点及原因。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以来我国工业化建设的历史作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57年,外国专家沙博理参观西安时,获悉城市人口从解放初不足50万增加到150万。在访问已建成的六家国营纺织厂中的一家时,他得知“该厂使用的每一件机器都是中国自造的”。他由此感到这座古城“重新兴盛起来了”。这说明
A.“一五”计划初步改变社会面貌B.西安成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建立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2021-10-07更新 | 5513次组卷 | 58卷引用:三年(2021-2023)学考模拟题分类汇编之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6 .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 年起,中央人民政府开始执行“一五计划”,贯彻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同时并举的方针。......1956 年 1 月 15 日,距农历春节差不多还有一个月,天安门广场却显得比春节还要热闹。 首都数十万人在这里举行集会,庆祝北京率先进入社会主义。随即,全国各大中城市也相继举行同样的集会,宣告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这意味着,在中国大陆,大规模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序幕即将拉开。...... 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到 1957 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一大批中国过去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开始一个个建立起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提高。

——摘编自罗平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材料二: 下表是根据《中外历史纲要》教材整理的“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部分)。

时间进程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1980 年中央决定设立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1982 年中共十二大召开,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1987 年中共十三大召开,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92 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1 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更深层次地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2010 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五计划”期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伟大成就。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性质的历史性转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改革开放开始的标志和 1980 年设立的四大经济特区的名称,概括改革 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