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三大改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材料,比较两幅图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以“中国农村的巨大进步”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下图是1954年张凡夫等人创作的一幅宣传画。该宣传画意在引导农民(     
A.积极投身土地改革B.支持社会主义改造
C.踊跃加入人民公社D.加紧生产率先致富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火花”是火柴盒上的图案,不同时代的火花留下了不同时代的痕迹。



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或多个图案,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选择的图案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2-05-26更新 | 226次组卷 | 5卷引用:重庆市2022届高三二轮复习联考(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下图反映了1949—1956年《人民日报》刊文用词的使用频率变化情况。据此可知,我国这一时期(       
A.坚持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B.完成了对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改造
C.彻底打破帝国主义势力的遏制封锁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机逐步成熟
2022-04-25更新 | 355次组卷 | 5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2届高三第八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前和之初,中国的土地和资产掌握在少数地主和资本家手中,为此,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年,以东北地区为主,增加了重工业的投资,抢修和新建铁路、公路,发展邮电通讯和水利事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凡属有关国家经济命脉和足以操纵国民生计的事业,均应由国家统一经营。”

——摘编自史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与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

材料二   随着远东形势的发展以及杜鲁门政府有意将对华贸易管制与马歇尔计划提供的经济援助直接联系在一起,1950710日,英国内阁授权英国贸易委员会停止须发向中国出口战略物资的许可证。从1951年到1952年,内地贸易在香港贸易输出额中的占比从35.96%下降到17.85%。1952年民间自行成立英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与中国开展贸易。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派遣代办驻在伦敦,代办所承担的任务不仅“包括建交谈判,但同时却又须代表政府处理我国在英的侨务和商务问题。”

——摘编自吴浩、刘艳斐《1954年日内瓦会议与英国对华贸易政策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改造和发展经济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英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变化,并指出这一变化的原因。
6 . 建国后,我国多次在农村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其中,1953年—1956年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1978年之后逐渐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以上三次改革
A.都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C.都采用了集体经营的生产方式D.都未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该图是赵正辉在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走向集体化幸福万万年》的宣传画,该宣传画
A.反映出过渡时期工业化的成就
B.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来
C.体现了土地改革时期农村风貌
D.反映农民拥护农业生产合作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53年开始,新中国将劳动用工制度的管理纳入经济社会建设计划,到1955年最终形成了统包分配,能进不出的劳动管理制度,实现了"全民就业"。据此可知,影响该时期就业政策的主要因素是
A.重工业发展对人才需求B.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C.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解放D.重视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2021-05-05更新 | 267次组卷 | 8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九)历史试题
9 . 有学者评论建国初期的某经济政策:“它为私人资本的消亡设计了一个‘退出通道’,它意味着产权改造的实质完成。”材料中的‘退出通道’
A.建立了私营经济体系B.实现了生产关系变革
C.导致了浮夸风的出现D.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
10 . 如图是我国某一时期发行的股票凭证。该股票凭证的历史价值在于

A.见证了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B.反映了新中国改造民族资本的创举
C.体现了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D.说明了建国初期利用市场发展经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