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2 道试题
1 . 从1978年开始,国家提出扩权让利改革。国家在计划体制内逐步调整国企与政府之间的经营管理权和利益分配。政府把国有企业一部分生产经营管理权放给企业自主支配,并且把一部分利润让出,不断放松管理体制。其主要目的在于(     
A.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B.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活力和竞争力
C.促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D.努力形成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2 . 邓小平曾说:“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由权……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中共中央为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而采取的首要措施是(     
A.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C.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 .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干出了一片新天地。如图所示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处应填入的合适内容是
A.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B.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C.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D.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4 . 我国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6595亿斤,增至2013年的60194万吨。中国农业实现了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奇迹。这一成就主要得益于
A.土地改革B.第一个五年计划
C.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面是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经济结构示意图,它反映的经济结构最有可能属于
A.社会主义过渡时期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材料二   我国粮食产量19593400亿斤,19612950亿斤9人均约440斤),19786000亿斤,19848000亿斤(人均约800斤)。


(1)从新中国成立到“二五”计划期间,我国在农业生产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
(2)指出材料二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简要说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状况的原因。
(3)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有什么意义?
2021-07-17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武威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1979年安徽凤阳粮食产量比上一年大幅增长,取得这样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A.创立经济特区B.实行包产到户
C.实施对外开放D.发展农业科技
8 . 1984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二届三中全会,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由此我国
A.开始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开发开放浦东等长江沿岸地区D.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9 .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相继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农村的历史性巨变
B.增强企业活力,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0 .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这一“新局面”在农业领域的主要表现是(     
A.扩大企业自主权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坚持对外开放D.开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