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1 道试题
1 . 1980年,重庆市提出并推行“商业四放开”“工业五自主”措施,即让国有商业企业在经营、价格、分配、用工上有自主权,国营工矿交通企业在生产经营、产品定价、劳动用工、内部分配、技术改造上实行自主。这些举措旨在(     
A.加快改革开放步伐B.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C.优化国民经济结构D.全面推动国企改革
2 . 1978年10月,国务院在四川选择了6家企业开始进行扩大自主权的试点改革。到1980年底,扩权试点企业增加到6600家,占全国预算内工业企业总数的16%、产值的60%、利润的70%。商业系统扩权试点企业,1980年为8900家,占商业系统独立核算单位的50%。通过改革(     
A.政府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调控B.我国建立了多种所有制的企业
C.提高了企业积极性和经营活力D.实现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3 . 1986年,新闻报纸上“联营”“星期日工程师”等词频现,不少“泥腿子”低价买走了国营工厂闲置的机器设备,搬进匆匆建成的厂房里,这些机器日以继夜地隆隆作响,越来越多的工程师接受农民厂长们的私下聘用,一到周末就卷着图纸到乡下工厂上班。这体现了(     
A.现代企业制度正逐步建立B.经济改革激发社会发展活力
C.乡镇企业改变了农村面貌D.知识经济得到企业普遍重视
4 .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创办的《人民画报》,其封面图像承载着国家记忆。1960年第14期的封面展示了河南的社员们用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的场景,1991年第11期的封面却选择了个体农民人力生产的场景。这一转变反映了(     
A.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B.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C.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D.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2023-03-14更新 | 343次组卷 | 5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富民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从我国国情出发,量力而行,改革经济管理体制,下放一部分权力,调动企业、干部和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逐步解决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这一决策(   
A.明确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B.推动了农村改革的深化
C.释放出中国企业改革的信号D.推动了中国所有制变革
2022-08-02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1987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管理条例》。该条例一方面规定了国有企业对部分产品和商品拥有定价权,另一方面将近850种生产资料由国家统一计划调拨改为市场调控。这一举措(     
A.有利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推动国企改革全面展开
C.利于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D.促进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2022-08-02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下图是1982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刊载的一篇名为《他不是待业青年》的短诗(节选),据此推知(     
A.从事个体营业成为就业主流B.城市经济改革逐步推进
C.政府积极推进社会基层治理D.政府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2022-08-02更新 | 74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年)

日记内容

1981

1023日,到二队分地,过午四时,大片地已分完,只有自留地和饲料地未分,当晚,本组人员聚饮。

2006

12日,早起。早饭后,孩子与吾在家,县里开会电视播出。孩子告知此后不再交农业税,甚喜。

2008

229日,爸爸在德州人民医院的住院结单送到王凤楼农合办已经一段时间了,今天叫艳芹上班带了农合的本。我以为最多也就报1500元。艳芹回来说,报了2300元。加上在县里报的,一共报销3000元。爸爸住院才花了不到5000元,比我想象的少得多。

——摘编自刘宗水、杨春岭日记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推行农村改革的主要政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农村改革。
2022-08-02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日根据地,是人民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面对1941年以后的严峻形势,各根据地军民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在农村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一方面,地主要减租减息,改善农民的生活,调动其生产和抗日积极性;另一方面,农民要交租交息以照顾富农和地主的利益,联合其共同抗日。

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步,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和肥西县成为包干到户和包产到户的策源地。根据邓小平的讲话精神,中共中央于1980年召开座谈会,形成《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纪要。随着文件精神的贯彻执行,以“双包”著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向前发展,到1982年6月,全国实行这一制度的生产队达到71.9%。

——摘编自杨凤城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土地政策的政治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农村改革的特点,并说明这场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
10 . 1981年3月,《人民日报》发表通讯,介绍了江苏省泗洪县上塘公社垫湖大队于1978年9月将集体的土地切割成小田,分到30多户社员手中,实行分田到户,定产、定额承包的事件,拉开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这种“包产到户”反映了(     
A.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进
C.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探索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建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