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5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改革是当今中国的主流,是全民之共识,是社会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
材料一 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了它的脚步。李鸿章是中国工业革命当之无愧的先驱。但经过一场甲午战争,穷兵黩武的明治维新却成了文明的代表,李鸿章推动的以民生富国为本的工业革命反倒被中国人贬作“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
材料二 清朝有很多改革的机会,可是一延再延,错过时机。清义和团乱后,慈禧想改革了,提出9年立宪,但是迟迟没有动作,到了辛亥革命爆发前5个月才搞出个“皇族内阁”来,整个社会此时已经失去改革的耐心。
材料三 2010年11月6日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各国学者热衷于当代“中国经济模式”的探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指出,中国将走与以往大国崛起不同的发展道路。
――以上材料来自“凤凰网”
(1)根据材料一,中国的现代化运动挪动的第一步是指哪一历史事件?概括李鸿章推动的以民生富国为本的工业革命”所采取的主要措施。谈谈你对它被贬作“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整个社会此时已经失去改革的耐心”的原因,并分析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
(3)各方学者所热衷的“中国经济模式”指什么?试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019-01-30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黑龙江哈尔滨哈32中高三上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2 . 社会转型一般是指社会变迁,它包括社会结构的变动和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代学术界认为宋朝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
材料二: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在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已在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路径上高歌猛进。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逆大势而行的政策,社会转型因此难以启动。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艰难地探索现代化的路径。
——摘编自徐小宁《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
材料三: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图

材料四:……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才以主动和积极的姿态全力推动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我把它叫做中国社会转型的快速发展阶段。中国社会转型包括从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民主)制度社会转变等。……
——郑杭生《中国与西方社会转型的显著的不同点》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史实指出宋代在“农业革命、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方面的具体表现。
(2)依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西方在近代化的道路上“高歌猛进”而中国却“难以启动”的原因。这种差异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3)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社会转型在经济领域的表现。分析30多年来中国中国社会转型快速发展的有利国际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转型的认识。
2019-01-30更新 | 136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山东省菏泽市高三3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3 . 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是加速农业现代化和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手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英国圈地运动进入第二次高潮(见下表)。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集约式耕作使独立经营的连成片的大农场成为迫切的需要。农业产量的增加和粮食上涨,使农场变成牧场的趋势减缓,而农场所需的劳动力比牧场多。同时城市逐渐兴起,工场和工厂的发展,吸收了被逐出土地的农民,这些因素都使圈地运动的阻力大大减小了,最终完成了圈地运动。

18~19世纪英国圈地运动表

年份
项目
1760年以前1761~1796年1797~1820年
发布圈地法令208项1482项1727项
圈占农民土地310000英亩1830000英亩

——摘编自杨民《土地改革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

材料二   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中国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但是,人少地多,干部分配不公,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从机耕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他们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种好,为了能畜耕,他们自动地互相换地,然后或一家买牲口,或两三家合买牲口,一时牲口的价值猛涨。”

——摘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圈地运动”的有利因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圈地运动”为其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3)材料二是如何评价“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农村土地开发利用的认识。
2018-10-15更新 | 152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如皋市2018—2019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4 .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认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可划分为两大阶段,即感性发展阶段和理性推进阶段。

①“感性发展阶段”,以实验性、探索性破坏旧体制为主。这一阶段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它引领中国人民开创出一条怎样的新道路?

②“理性推进阶段”,以系统性、主动性制度创新为主。这一阶段从哪一年开始?这一年,党和政府在推动“制度创新”方面有什么重大举措?

(2)有人认为,中国近现代对外开放一共进行了四个大的阶段,即晚清民国的被动附庸型、建国初期的一边倒型、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突围型、近四十年来的扩大开放型。

①近四十年来的对外开放中,我国最先采取的举措是什么?

②20世纪90年代,我国从扩大开放的长远战略着眼,做出了哪一决策?本世纪初,我国对外开放又取得了哪一重大成果?


(3)综上所述,结合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谈谈你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2018-07-07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江苏省扬州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2018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88年,我国进行了第六轮行政体制改革,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这一重大命题,首次进行了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的“三定”改革,为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做了有益的探索。国务院在调整和减少经济管理部门方面取得了进展,如撤销国家计委和国家经委,组建新的国家计委;撤销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核工业部,组建能源部;撤销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和电子工业部,成立机械电子工业部;撤销劳动人事部,建立国家人事部,组建劳动部等。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部委内司局机构减少20%,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

——摘编自刘辉、张国彪《中国行政管理体制历史沿革》

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行政管理机构出现了第三次大膨胀,部级单位由列宁时期的13个增加到107个,正副职高级领导人就有800多个。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为了实现苏共二十七大提出的“根本改革”和“加速发展”的战略,他提出要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运行机制,使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由经营控制型转向调节服务型,扩大企业自主权。要求大幅度精简管理机构,明确划分各管理机关之间的职权,取消多余的环节,消除各种管理机关工作中的重复与平行现象,提高管理的技术装备率,广泛使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如把六个与农业有关的部委合并成国家农工委员会,成立部长会议机器制造局,统筹协调十一个机器制造部的工作等。在这样的背景下,苏共新领导在大幅度更新干部队伍的同时,在机构改革方面迈出了较大的步子。然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刚一拉开就很快被扼杀了。

——摘编自童威《论苏联行政管理机构的三次大膨胀》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与苏联体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与苏联体制改革的共同点,并谈谈你对行政体制改革的认识。

2018-05-17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年5月2018届高三第三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Ⅲ卷)-历史

6 . 【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必须了解,民主政权既不可能举借外债,也没有强大的工商业基础来积累资金,我们要充分利用私人资本的力量,来繁荣解放区经济。特别可以依靠的力量,就是农民富裕之后,有计划地组织和利用农民积累而结余的财力,去发展解放区的工商业。因此,发展农业经济,仍然是发展解放区经济的最主要环节。在解放区经济建设上的一个重大任务,就是如何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进行合作,来与外国资本或中国官僚买办资本进行斗争。我们必须采取恰当的政策,主要是保障私人资本企业在解放区能够获得不少于国民党区私人企业所得的利润。

——1946年任弼时《解放区经济建设和财政金融贸易的基本方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任弼时关于解放区经济建设的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任弼时的经济建设观点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意义。

2018-03-26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8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阶段1979-1984年农村改革引发城市国企改革
第二阶段1985-1992年探索向市场经济转轨
第三阶段1993-2002年完善市场机制
第四阶段2002年至今探索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相统一
——摘编自陈永昌《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回顾》

材料二

都说中国是“世界工厂”,这家工厂到底有多大?外媒对此曾有统计:中国生产了全球60%的水泥,45%的钢铁,50%的玻璃,25%的汽车,40%的船舶,70%的智能手机,90%的笔记本电脑,80%的空调,65%的冰箱,40%的鞋子,50%的猪肉,等等。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这个第一,美国从1895年到2009年,稳坐了100多年。

—摘编自《改革开放十大奇迹:重新定义了这一代中国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阶段我国改革开放的主要经济举措,并说明第三阶段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的成就。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血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痊济政策。

—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的枰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粉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

材料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现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习近平《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是如何“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弊端”的?

(4)综合上述各国经济发展模式谈谈你的认识。

2018-06-14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山西省祁县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5月)历史试题
9 . 在即将迎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让党和人民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阅读下列材料:

只要我们大家团结一致,同心同德,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学会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就一定能够加快新长征的步伐.让我们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为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把我国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勇前进!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议»放宽了农业政策,但仍明文规定‘不许包产到户’.这虽然是历史的惯性所致,但包产到户仍然是禁区

——马立诚、凌志军«交锋»

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这一点,我讲过几次.

——选自«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八日—二月二十一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新长征”的含义是什么?为了加快“新长征”的步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怎样的重大决策?
(2)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最先突破“禁区”的是哪两个省?这种“突破”有何积极作用?
(3)依据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谈话”的社会背景.请分别从“改革”和“开放”两个方面,举例说明该“谈话”带来的深刻变化.
(4)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8年,“开放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成为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的著名口号。

材料二“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这是70年代末广州郊区的宣传标语。

材料三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WTO”成为最流行的口号。

材料四历史学习和研究要求学生具有史证意识。下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

(图片文字: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朱里二社放出我县第一颗亩产10261斤的玉米卫星)

(1)材料一中的口号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这一思想在实践中出现了哪些失误?

(2)材料二中的口号反映出农村生产关系将要发生怎样的变化?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重要影响。

(3)列举“市场经济”这一口号提出过程中的主要事件。为“与国际接轨”,中国政府做出了哪些努力?

(4)对于上述漫画所报道的内容,有人认为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的主流意识,有人则持相反意见。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可选择任意一种观点)

2018-07-26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重点班)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