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5 道试题
1 . 城市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到了近现代,城市化已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趋势。城市已不仅是一张线形图或平面图,而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立体的社会,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载体和创造基地。给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出现第一个高峰。简要说明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的原因。
(2)“城市发展和运行的动力在于近代工商业的成长。城市近代化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工业文明的注入。”结合史实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原因,指出城市发展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简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的原因。
(4)请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谈谈你对当前我国加速城市化进程的认识。
2 .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图】 古代中国农村的家庭纺织

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治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
——(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卷七
材料二   【下图】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一些干部滋长了急于求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盲目求多求快,强迫农民入社。结果出现了一些农民杀猪砍树,卖羊卖牛,不积极生产,甚至破坏农具的现象。
——林志坚:《新中国要事纪述》
材料三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民间谚语
材料四   我要明确告诉乡亲们,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胡锦涛考查安徽凤阳小岗村时的讲话
请回答:
(1)读材料一,图片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什么特征?《盛世危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2)读材料二,图片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经济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当时的农村工作中存在什么问题?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大包干”为什么能够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读材料四,“土地流转的再次变革”是否完全否定了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谈谈你的理由。
2013-01-30更新 | 27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届江苏省兴化板桥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双休检测历史试卷
3 . 材料一 由于英国煤的蕴藏量非常丰富,建立工厂十分方便.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囱,喷出缕缕烟雾,庞大的厂房,发出隆隆的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历史已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材料二   明清江南工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其重工业畸轻而轻工业畸重,从而形成一种“超轻结构”。规模庞大的轻工业加上规模同样庞大(甚至更为庞大)的农业,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
——李伯重《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三 马嘎尔尼访华并没有带来满意的结果。英国对工业文明成果的高度自信,在乾隆朝中高级官员以及皇帝眼中的只有不屑。清政府对马嘎尔尼的所有请求概不答应,最后马嘎尔尼使团除了带着一堆乾隆帝赐予的无用赏赐经广州入海外,一无所获。西方人心中关于中国形象最后一点崇高崩塌了。马嘎尔尼在其《纪事》中写道:“中国自满洲鞑靼占领以来,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没有进步,或者更确切的说反而倒退了。”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由封闭走向开放,融入世界的脚步不断加快。2000年至2006年中国GDP增长率为8.4%、8.3%、9.1%、10.0%、10.1%、10.4%、10.7%,另据统计,2007年GDP增速11.4%。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4 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加快0.3个百分点,连续五年增速达到或超过10%。                                                              ——网易财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与英国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分析马嘎尔尼出使中国的深层次原因。这一原因给近代中国经济带来了什么积
极影响?
(3)有人说:中国经济在明清(1840以前)时期落下了营养不良、先天不足的毛病,这一顽疾一直影响着近代经济的发展。依据上述材料说明这一“毛病”是怎样造成的?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一顽疾对近代中国经济造成的主要影响。
(4)根据材料四中2000—2007年中国GDP数据的变化,说明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2010-10-26更新 | 26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试题(历史)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土地问题决议案》规定:“无代价的立即没收豪绅地主阶级的土地财产,没收的土地归农民代表会议苏维埃所有,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使用。”后来毛泽东在农村调查中发现,土地归苏维埃所国有、农民只有使用权的规定使得农民感觉田不是自己的,自己没有支配权,因此不安心耕种。1931年,毛泽东领导的中央根据地发布文告明确宣布:“农民分得的田地为自己所有,有权转租或买卖、抵押,苏维埃政府不得禁止。”
材料二 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致电中国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一方面再次要求国民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另一方面向国民党郑重承诺,停止执行武力推翻国民党、没收地主土地等政策。
材料三 从1960年到文革期间我国实行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规定:土地和生产资料归生产队集体所有。农业的生产经营由生产队成立的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农民必须按照管理委员会的统一安排从事各种农业生产,没有任何自主性;对农民的农产品分配基本上按出工的多少衡量,出工多的分配的产品多,反之亦少,与出工的效益没有关系,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从中共六大到1931年,中共的农村土地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依据材料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从生产关系变化的角度分析这一时期中共土地政策的变化产生的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二,联系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国内政治形势,指出中共中央向国民党承诺“停止没收地主土地”政策的目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又是怎样履行“停止没收地主土地”承诺的?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人民公社旧体制有何共同之处?与人民公社体制相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优越性?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何启示?
2010-07-03更新 | 9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重庆万州二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材料二 我国粮食产量1959年3400亿斤,1961年2950亿斤9人均约440斤),1978年6000亿斤,1984年8000亿斤(人均约800斤)。
(1)从新中国成立到“二五”计划期间,我国在农业生产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
(2)指出材料二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简要说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状况的原因。
(3)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有什么意义?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10-06-01更新 | 9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山西太原五中高三5月末考试文综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