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45 道试题
1 . 1978年以后,沿海地区许多闲散农民不再种地,他们“洗脚上田”,在广大乡村“点火”“冒烟”,经营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工业作坊,逐渐发展为日后的乡镇企业。由此可知(     
A.农村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B.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支柱产业
C.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自由流动D.农村的经济活力得到激发
2 . 2016年,有学者调查湖北武汉郊区的农民家庭,结果显示∶约2/3的农户选择将承包地外租或被征用,其中10.41%的农户将土地出租给别人从事农家乐、办工厂等非农活动。这折射出当代中国(     
A.城市化进程加快B.城乡差距的缩小
C.土地所有制变革D.产业结构的变化
3 . 如图为1978年和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图。图示占比变化反映出(     
A.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B.民众就业观念的转变
C.“走出去”战略的结果D.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4 . 下表所示为1983年和1988年我国乡镇企业的部分数据统计。由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1983年1988年
乡镇企业总产值1016亿元6495亿元
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24.3%58.1%
乡镇企业职工人数3234万人9545万人
乡镇企业取工人数占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比重9.3%23.8%

①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②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
③国民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   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
2022-12-06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2022-2023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1990年3月,政府允许上海、深圳两地试点公开发行股票。同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利用股票融资改善企业经营的机制在全国逐渐推广开来。材料表明(     
A.经济体制改革激发发展活力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D.证券交易推动中国对外开放
2022-12-04更新 | 371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下面为1952~1985年中国农业全要素(包括农林牧副渔)生产率增长指数的变化情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农业合作社克服了小农经济的弊端B.人民公社体制一度调动生产积极性
C.调整土地所有制利于农村思想解放D.经济体制改革加速农业增长率提升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贞观元年,太宗曰:“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引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   民国大局,此时无论何人执政,皆不能大有设施。……必先从根本下手,发展物力,使民生充裕,国势不摇,而政治乃能活动。

——摘自孙中山《致宋教仁函》

材料三   我党在建国初通过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使3亿多无地农民获得土地,消除了农民贫困的制度因素。改革开放后,以农村经营制度改革为先导,实行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1986年,国家设立专项扶贫资金,实施优惠政策,开始实施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国家扶贫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建立脱贫攻坚的责任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动员体系、监督体系、考核体系,明确到2020年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不仅如此,我国还坚持减贫国际交流合作,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自光明网《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减贫篇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存百姓”的思想出发点和治国理政的法律原则。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的具体主张并作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解决农民贫困问题的特点及其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91年,国家统计局公报,“全年城镇新安排就业700多万人,年末城镇待业率为2.3%。”1994年公报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05万人,年末城镇失业率为2.6%。”这反映出 (     
A.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B.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D.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粮商真正活跃从明朝中后期才开始。综合考察江南粮市的活跃,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是,在实行田赋货币化之后,官吏的俸禄米,亦改为货币收入,官僚及其附属人口成为消费商品粮的大户。作为政治性城市的苏州、杭州及其它县邑城市,各种消费功能膨胀,奢侈人口及其为奢侈消费服务的非农业生产人口刷增。至于所谓嘉定、湖州等棉丝区农民需要余(买进)食,已有研究者指出情形被方志大大夸张,并不属实。夸张米市,以粮商的活跃,欲证明江南市场经济有大跨度的进步,很值得怀疑。

——摘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增订本

材料二   粮食是基础性战略资源,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乃至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加强和完善粮食宏观调控,并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粮食供求形势和粮食市场价格情况,围绕保证国内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和价格基本稳定的粮食宏观调控总目标,制定了不同的粮食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整体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自杜政、亢霞《我国粮食宏观调控政策变迁回顾与经验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中后期江南粮市活跃的原因。结合所学,从农业经济和商品经济关系的角度,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农业发展的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生产关系调整的角度,指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加强和完善粮食宏观调控”的措施。上述措施充分证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是什么。
2022-11-11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金华十校2023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乡镇企业的前身是社队企业。根据有关资料,1949年前全国兼营“四坊”、“五匠”的,约有1000多万人。从1954年开始,农村专业手工业者或兼营手工业的农民都被整合进农业合作社,他们经营的手工业作坊成为社队企业的最早来源。当年毛泽东提出大办工业“几个并举”的方针,其中就包括农村工业化。1959年高峰时,全国农村办起工业企业70万个,总产值71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0%。人民日报也积极宣传兴办社队企业的优势。1959829日,人民日报在头版上呼吁,“目前人民公社直接所有的东西,如社办企业、社办事业、由公社支配的公积金和公益金等,还不很多,但是它们却代表着我国农村的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发展前途。”

——摘编自王铁成《社队企业兴起与乡村社会变迁》

材料二   19832月初,邓小平到苏州和无锡等地视察,听到苏州已有不少社、队人均收入超过了800美元,他深受鼓舞。198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连续颁布三个文件,对农村发展社队(乡镇)企业给予支持,要求各地党委和政府“对乡镇企业要像对国有企业一样,一视同仁,给予必要的扶持”。从1984年开始,乡镇企业出现了突破性的发展势头。各类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联户办和户办企业更是大批量诞生。到1988年,企业个数达1888万个,从业人数达9546万人,总收入达4232亿元,4年间乡镇企业数平均每年增长52.8%,从业人数平均每年增长20.8%,总收入平均每年增长58.4%。

——摘编自萧冬连《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历史和机制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社队企业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作用。
(3)由材料中社队企业到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你可以得到什么认识?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