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中国近代现史上,有两次对外开放。一次是鸦片战争之后的开放,一次是1979年以后的开放。两次对外开放的共同之处是
A.都是中国积极、主动的融入世界的行为
B.都有由东南沿海向政治中心地区发展的趋势
C.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进步
D.都主要体现世界经济发展对中国的要求
2019-03-28更新 | 815次组卷 | 15卷引用:【校级联考】海南省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乐东黄流中学2019届高三模拟4历史试题
2 .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我国工业总产值中不同类别企业所占比重变化情况如下表所示:
年份(年)
年份(年)197819871998
国有企业(%)77.657.526.5
集体企业(%)22.440.240.5
个体经济(%)02.333
表中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城乡经济差距逐步缩小B.工业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C.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D.国有经济改革成效突出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出口商品结构统计表

年代1978198519862007
初级产品53.5%50.5%36.4%5.1%
工业制成品46.5%49.5%63.6%94.9%

材料二

——材料—、二均出自国家统计局、商务部网站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对外贸易中商品结构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影响因素。
4 . 1992年中共十四大做出了“积极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决定。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待业保险”正式更名为“失业保险”。这一变化反映了(       
A.经济改革引发失业现象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完善D.思想解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2022-06-08更新 | 6942次组卷 | 88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A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人民生活的变迁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1970年的手表购买证                                             图2:青岛马连发老人的家庭账本

材料二   中国家庭收入比较:按区域

平均收入(元)东部中部西部东/西
7322825408265672.8
1.工资性收入26405720974023.6
2.生产经营收入:253801000084802.3
—2.1农业收入3518473684800.4
—2.2工商业收入21862526423989.1
3.投资性收入56236966498.7
4.转移性收入15820750476392.1
—4.1退休、养老、住房公积金、贫困补贴11577416551192.3
—4.2人情往来等4243333825191.7

——摘自西南财大《中国家庭收入不平等报告(2012年)》


(1)关于人民生活的变迁,指出材料一的史料价值。
(2)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构建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生活变化的历史进程。
6 . 据统计,1978年,全国住宅投资仅38亿元,占GDP的1.2%:1997年,全社会对市场化的房地产投资就高达3178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的12.74%,占GDP的3.99%,其中住宅性房地产开发投资占GDP的1.93%。这一变化可以用来说明
A.城镇经济结构比例失调B.经济体制改革有效推进
C.民众消费需求日益变化D.城乡生活差距逐步缩小
2020-02-13更新 | 934次组卷 | 21卷引用:2020届海南省高三3月线上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材料二 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材料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1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184个。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的历史作用。
8 . 1986年,当山东省某国有纺织厂破产时,数百名纺织女工在厂门口哭成一片。而1995年同城的另一国有纺织厂宣布破产时,大会现场则响起一片掌声。这一变化一定程度反映了
A.对外开放推动了个体经济的发展
B.市场经济观念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9 . 如图反映了1961—1985年我国集市数量变化的态势。该变化
A.是“左”倾思想影响的结果
B.与国家政策调整密切相关
C.是中央行政体制调整的结果
D.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市场经济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能自动平衡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因此,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生产效益如何分配,都无需政府干预。政府唯一的作用就是当好“守夜人”,即防止暴动、偷窃、欺骗,确保个人自由和公民机会均等。这种经济理论的信条是“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管得最好的政府”

材料二:上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总统任命约翰逊将军主持全国复兴总署工作。约翰逊采取的措施有:国家干预企业生产:国家可以全面收购私人企业:国家干预企业劳资关系:国家兴办公共工程等。

材料三: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1)材料一反映了一种什么经济政策?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经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材料三中说“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僵化模式指什么?在经济上的主要弊端表现在哪里?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