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8 道试题
1 .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虽然在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这实际上是要求人们 (  )
A.注意不同时期的差异性B.研究不同时期的共同性
C.发展地联系地看待历史D.依改革开放来研究历史
2016-11-27更新 | 608次组卷 | 2卷引用:2014年高中历史限时集训: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
2 . 下列三幅漫画,反映了建国后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变化。有关漫画内容的解读不正确的
A.图一时期实行计划经济,商品凭票供应
B.图二时期生活物资匮乏,商品供应不足
C.图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商品供应充足
D.图片说明经济体制在改革中不断完善
3 . 美国史学家在评述新中国建设时说:“由于其众多的人口,中国在经济发展上的特殊问题是如何在避免忽视乡村方面的同时加强工业、如何在建设强大的国家工业的同时使乡村的民众摆脱物质上的贫困”。以下举措中最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是
A.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 . 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做法从根本上表明 (  )。
A.市场经济一定要取代计划经济
B.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不能并存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D.市场经济体制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
5 . 20世纪20年代初,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70年代,欧美出现“福利国家”;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述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不同国家经济政策可以相互借鉴
B.计划与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C.杰出的人物会影响历史的发展过程
D.实事求是思想具有普遍适用性
6 . 材料一 只有坚决地系统地进行改革,城市经济才能兴旺繁荣,才能适应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需要,真正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推动整个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材料二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成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开始试点工作,如: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等。随着改革的推进,对外开放开始有重大突破。创办经济特区为实行对外开放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逐步展开。……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摘自中联部网站
材料三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十八大《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是什么?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改革的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现代化建设中,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哪些成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我国是如何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
2016-11-27更新 | 7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年高中历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7 . 由于时代和国情的不同,各国走上了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创造了不同的发展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列宁指出:“所谓新经济政策,就是在很大程度上转而恢复资本主义。究竟到什么程度,我们不知道。同外国资本家签订租让合同,把企业租给私人资本家,这些都是直接恢复资本主义……废除余粮收集制就意味着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完税后的剩余农产品…… 在这种自由贸易的土壤上不可能不滋长资本主义。”
——《列宁选集》第四卷
(1)据材料一,你如何评价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解释?
材料二 当时出现了一个“不分意识形态,众人开始以苏联为师”的特殊现象:1930—1935年间,西方著名的政界、经济界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计划”一词成为政界最时髦的名词。一时间,美国和西方国家对苏联计划经济“转变为模仿”。
——2010年5月《红旗文稿》
(2)据材料二,指出西方人“以苏联为师”“前往苏联取经”的原因。美国“对苏联计划经济‘转变为模仿’”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   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
——邓小平《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1980年12月25日)
(3)据材料三,我们的“新事业”在经济建设理论方面取得了哪些标志性成果?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选择经济发展道路?
2016-11-27更新 | 1095次组卷 | 2卷引用:2014年高中历史专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与科教、文化
8 . 从1978年到1992年,历经14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找到了明确方向。这里的“方向”是指
A.对内进行改革同时对外开放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长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16-11-21更新 | 391次组卷 | 53卷引用:河北滦平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必修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练习
9 .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C.巩固和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D.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万分长期共同发展
10 .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进行的探索是
A.发展外向型经济
B.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C.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16-11-21更新 | 2182次组卷 | 94卷引用: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小题必刷(浙江专用)-狂刷5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