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乡镇企业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随着私田的大量开垦公田逐渐荒废,井田制遭到破坏并逐渐瓦解。北魏至唐前期,中国一直实行均田制。唐代均田制的实行把军队和广大农民安置到了土地上,达到了安定军心和民心的目的。如贞观时,“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贵粮,取给

于道路焉”。由于农民获得了土地,极大地刺激了生产力的提高,土地开垦日益扩大,粮食产量不断提高,致使粮食价格大幅度下降,国家财政也日益富裕充足。所以,唐前期百余年间国力强盛,威震中外,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摘编自王红雷《祈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之演变》

材料二   自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从1953年开始,中国开始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变土地私有制为公有制。实践证明,它是不利于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否定了农民个人的物质利益,无法有效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50年代后期,土地改革旨在全国范围内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使得生产关系脱离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结果违反了按劳分配的原则,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在积极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坚持土地国有制,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这一土地制度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摘编自唐丽霞《新时期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井田制瓦解的原因并说明唐朝实行均田制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给你带来的启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斯大林逝世的前几年,苏联农业发展非常缓慢,单位面积产量始终没有恢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水平,粮食产量从1913~1953年基本没有提离。1954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作了《关于进一步扩大苏联的爷谷物生产和开些生荒地和熟荒地的报告》,规定1954年-1955年至少开垦1300万公顷荒地。(政府)原来对农业生产规定非常细致,规定播种面积、播种时间、技术措施、收割期限,195513月通过《关于改变农业计划工作》的决议,废除国家下达的指标。1958630日,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决议。从195871日起,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蔬菜、肉、奶、蛋、羊毛、饲草的制度;从同日起,国家实行统一的产品收购办法。

——摘编自张建华《俄国史》

材料二   1979928日,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正式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于问题的决定》,提出“当前发展农业生产力的二十五项政策和措施”。《决定》把“草案”中不许包产到户”六个字删掉了,代之以“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除有法律规定者外,不得用行政命令的方法强制社、队执行,应该允许他们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保障他们在这方面的自主权,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摘编自郭大钧主编《中国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农业改革的背量及其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和中国在农村改革中的异同,分析中国农村改革的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求新是中国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

中国历代经济变革简介(部分)

章节标题内容的陈述及说明
第一讲管仲变法:两千多年前的凯恩斯主义内容:制定价格、财政、税收等配套措施,实行统治盐铁的经济政策。
说明:通过放活微观,管制宏观,形成了系统性国民经济治理体系,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经典模式,影响力持续至今。
第八讲洋务运动:缺乏现代性的现代化变革1
第十讲计划经济:从自负到自毁的大试验内容:1950年国家对重要战略物资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建立起了相应的计划管理体系。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
说明:从20世纪50年代到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使中国与世界经济体系基本“绝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抑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十二讲改革开放(上):没有蓝图的改革2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参照第一、十讲,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内容的陈述及说明。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导向下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强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推行。在户籍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无论是中央政府的制度统筹规划,还是基层政府的地方改革实践,政府始终处于户籍制度改革的主导地位。户籍制度改革的实践基本是通过分阶段、分步骤释放制度改革的红利以实现户籍制度所附载利益的剥离与扩散,从而改变户籍制度的粘附性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户籍制度改革,经历了由逐步松动到有限突破再到一体化实践探索的过程。户籍制度的改革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域差异,如上海市的蓝印户口即是一种独有的载体形式。户籍制度改革使户籍回归人口登记的本原功能,即通过逐步剥离户籍制度福利分割、社会分层等冗余功能,还原了人口信息记载的基本功能。

——摘编自邹一南《户籍制度改革的内生逻辑与政策选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户籍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记者凤翔所写《深圳人与深圳精神》是反映深圳变迁的一篇重要新闻报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渔民村村史》记载,渔民村人最早是漂泊在东莞一带的水上人家。这些被称为“水流柴”的东莞人路过罗湖桥时,无意间发现深圳河水清鱼肥,于是决定住在这里打鱼。近代以来,尽管这片土地与香港近在咫尺,但却异常贫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政府的鼓励下,渔民们开始上岸盖草棚、辟鱼塘,开始定居生活,然而生活依然非常清苦。

改革开放春风吹来,渔民村的村民们开始展开小额贸易,组建运输车队和运输船队,发展养殖业,随后办起了来料加工厂。渔村逐渐富裕起来。1992年,随着全市进行农村城市化改造,渔民村人一夜间变成了市民。原本的村集体企业也变成了股份制公司。由于外来人口增多,不少村民乱搭建住房用于出租,导致缺乏管理,村里卫生很差,污水横流,老鼠乱窜。2001年起,渔民村开始改建工作,新建了综合楼和小高层,成立了物业公司专门管理房屋出租。2008年后实行智能化社区管理,成为城中村改造的样本。

——摘编自凤翔《深圳人与深圳精神》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中国改革开放历程有哪些史料价值。(要求:所提取信息有效,表述成文,论据准确,逻辑清晰,不少于280字)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