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乡镇企业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96月,国民政府公布了《乡镇自治施行法》,但区乡政权建设并没有实现制度设计的目标,导致国民政府对乡村管理的脱离。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决定建立晋察冀边区根据地,成立了边区政府。晋察冀边区政府成立后,颁布了《晋察冀边区区村镇公所组织法暨区长、村长、镇长、闾邻长选举法》等文件。19383月,边区政府发布了第一次村选命令,边区各村镇随即掀起民主选举村长的浪潮。据统计,晋察冀边区有8000多个村庄进行了民主选举,参选村民占40%—50%。阜平被称为“每个村庄都是堡垒,每个人民都是战士,绝非轻易撼动”的地方,毛泽东亲自授予以阜平为中心的晋察冀边区“模范抗日根据地”的光荣称号。

——摘编自陈新海《试析20世纪四五十年代冀西地区乡村基层政权建设》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国家开始对农村社会原有的治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改革农村生产经营制度,实行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将土地的生产经营权和分配权下放给农民,由农民自主地安排生产和生活;二是废除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由乡镇政权组织行使国家管理职能,在乡镇以下建立村民委员会,实行村民自治。村民自治制度成为广大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制度。

——摘编自杨弘等《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治理中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演变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晋察冀边区村镇组织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治理的主要变化,并说明其意义。
2022-03-23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2021-2022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吴江农村四十年变化专题调查汇总

项目过去现在
变化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一年几个样,季季换新花样,家家像个小商场
变化二胸无大志,满足现状求知、求乐、求美、求富奔小康
变化三穷家难舍,故土难离走出国门,远离家门
变化四合养一头牛不如独养一只狗联合经营优势互补
变化五传统的家长制谁有能力谁当家
变化六河荡精养(上世纪80年代初)科学放养(2008年开始)
变化七三水干部(上世纪60年代被人们赞誉为“三水干部”,即早晨一身露水,晴天一身汗水,雨天一身泥水)带头致富(“农村富不富,关键在党支部。”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选好党支部的“一把手”。农民觉得能带头致富的便是“才”,能带领群众一起致富的便是“德”)
变化八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利相融,共享共存
变化九一熟稻一熟麦一直种到头发白七种八养九行档
变化十队为基础,三级所有土地分到户,家家是干部

——摘编自陈仲达《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吴江农民思想观念深刻转变》


从材料中提取关联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3 . 2018年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2018年新年贺词。在新年贺词中,有这么一句话激励着每一个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建国以后,为实现国家的富强,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新中国政府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的变化

年份项目
1952总产量1.64亿吨130.4亿吨135亿吨0.65亿吨
1949年增长36%193%754%105%
1957总产量1.95亿吨164亿吨535亿吨1.3亿吨
1952年增长19%26%296%100%

——摘编自龚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农民成群结队报名入社

手工业者积极报名入社

上海工商界申请全行业公私合营

材料三   (分析数据——解释中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历史现象)



(1)上表反映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出现怎样的状况?简要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20世纪中期的什么事件?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3)材料三中图一的成就主要得益于什么政策?图二的数据变化得益于什么举措?
(4)结合上述材料,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光辉历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2021-12-01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第三中学高中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材料二 1950年至1952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生第一次土地改革。其政策出发点为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1953年至1956年间的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土地改革,农民土地所有制由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1979年之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不具有所有权。

——摘编自甄爱军《近代中国历次土改》


(1)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张之洞评价了哪三次变法?概括张之洞对变法的态度?
(2)依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历次土改的内容?并谈谈从中得到的启示。
2022-10-20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选修班)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时代要求
1.商鞅变法A.为巩固统治,进一步适应民族交往交融发展
2.北魏孝文帝改革B.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3.王安石变法C.缓解因冗官、冗兵造成的财政困难和统治危机
4.戊戌变法D.以变法实现富国强兵,适应社会大变动趋势
5.改革开放E.为应对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探索救亡图存之路

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19世纪初,英国的官吏任用制度仍受封建恩赐的影响,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而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急需清廉高效的政府为其经济扩张服务,选拔有效的班子充实政府职务,改革呼声越来越高。这一时期,英国出版了大量著作和刊物介绍中国的科举制度,1870年以前,这类文献至少有120种。

——摘编自梁宁森《科举制:英国文官制度的起源》

材料四   根据社会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地调整空间战略,是党夺取政权、掌握和巩固政权的基本经验之一。在城市与农村之间进行的空间战略选择与布局,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必须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

——摘编自崔保锋《空间思维与中共党史研究》


(1)请将表格左侧不同时期的改革与右侧的时代要求相对应(填写英文字母)
(2)根据材料二,分析科举制与以往选官制度相比有何不同?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确立的背景。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在农村正确的“战略选择与布局”,并说明其战略意义。
2022-10-10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6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揭开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篇章。张掖是传统农业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1956年,以小麦平均亩产188公斤的生产水平成为全国9个小麦高产县之一,1986年被确定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和蔬菜生产基地。农业基本生产条件的改善,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逐年提高,使农业产业化经营步入正规化发展轨道,农业生产力快速提高,农村由全面贫困发展到解决温饱,乃至全面实现小康,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可喜景象。1978年—2017年,张掖市农业增加值由1.22亿元增加为101.16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5.49%,农、林、牧结构由72118调整为74.51.224.3,畜牧业比重提高了6.3个百分点。农作物播种面积由228.95万亩增加为433.44万亩,粮食总产量由4.44亿公斤增加为13.76亿公斤,年均增长2.94%。使粮食生产基地和养殖基地的基础地位越加牢固,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同时,也增加了社会产品保障供给,调节和提高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张掖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状况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摘编自张掖市统计局《改革开放四十年张掖市社会经济发展综述》


结合甘肃省张掖市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说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农村的历史是一部“改革史”。
2021-10-22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中国农村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是土地制度问题,由此而形成的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农村是一个充满矛盾冲突、危机四伏的社会。以梁漱溟、晏阳初为代表的一批近代知识分子,力图在已有的政治格局和社会秩序下,通过非暴力的社会改良,拯救农村、复兴民族,重新回归社会和谐,实践自己的理想。历史已经证明,这一理想及其实践诚然可贵,但是收效甚微,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风起云涌的社会环境,激烈的政治革命、武装斗争,并没有给农村改良运动大 多的实践空间和时间∶在时尚革命、推崇暴力的近代中国,以改良为主要手段的,温和的、非暴力的实践,非但很难具备实现的条件,而且对于暴力斗争的双方都难以讨其好。

——摘编自张忠民《和谐的努力与幻灭———略论近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

材料二   2006年,中共中央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已经形成了粮食、高牧,搐菜,水(干)果等种养殖业为支柱的若干产业,一些特色经济发展快速,优势突出,农村商贸物流和县域旅游产业有了巨大发展。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多,图书馆、科技推广站等设施逐渐建立和完善;精神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不良社会风气逐渐减少,社会和谐程度不断提高。农村移动通信信号覆盖率超过90%,家用电器种类和质量不断增多和提高,住房质量大为改善,村庄整体布局逐渐美观。通过村务公开、管理民主、财务透明、民主选举等措施,农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途径不断增多,基层党组织对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

——摘编自刘利雨《论新农村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现代中国乡村建设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上海解放后,投机商囤积粮食,棉花、布匹和油料,扰乱市场秩序。从1949623日到730日,上海物价上涨了一倍多,并影响到整个华东、华北和华南等地。党中央决定依靠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再打一场“米棉之战”。1115日至30日,从东北地区每日调运1000万吨粮食进入关内,上海、天津、北京、武汉、广州、西安,南京等大中城市也都调集了大批的粮食、棉花、布匹和油料。1125日,中央政府一声令下,全国各大城市一齐行动,大量物资像潮水一样涌入市场。投机商们措手不及,竞相抛售存货,愈抛愈贱,愈想抛愈难以脱手。从19503月开始,全国物价逐步回落,一举结束了物价猛烈上涨、市场混乱的局面。

——摘编自《共和国的经济战争—米棉之战》

材料二   中国农村改革发端于1978年末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大包干”,随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在短短几年时间就扩展至全国。19821986年,连续发布了5个中央一号文件,肯定了农村创造的经验,排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思想和体制障碍。1985年,国家将粮棉油蔬菜等主要农副产品的统购统派制度逐步改革为以计划为主与市场调节为辅的制度。同时,政府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科学育种,农业产量逐年提高。政府还对农产品大幅度提价,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长到1991年的708.6元,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476万吨增长到1991年的43529万吨。

——摘编自万宝瑞《改革开放40年我国农业政策的演变、特点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取得“米棉之战”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提高粮食产量的举措,并分析其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1976年是我国集市贸易政策的探索时期,这个时期基本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制贸易”政策或在“统制贸易”政策下对自由贸易的探索,渠道单一,较为封闭。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补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乱加干涉。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统制贸易政策已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1985年初中共中央正式提出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1992年党的十四大作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此后市场范围逐步扩大,大多数商品的价格放开,计划直接管理的范围缩小,市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大大增强,从此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主义集市贸易政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摘编自张先友《论新中国党的集市贸易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材料二   新时期我国乡村集市的繁荣,意味着农村消费市场在发展。当前大多数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商品化程度都在不断提高,而且由于市场能给广大农民带来便利和价廉物品,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放弃自给而选择市场,长期下来自然就依赖于市场了。所以,乡村集市的繁荣发展,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乡村社会生活方式的市场化和城镇化。尽管目前的乡村集市处于低端市场层次,甚至还存在由监管的松散和缺失而引发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状况是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即由农村经济发展和结构所决定的。乡村市场的现代转型问题,关系农村社会结构的转型与发展。

——摘编自陆益龙《制度、市场与中国农村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集市贸易政策的变化并简析变化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我国新时期的乡村集市。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日根据地,是人民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面对1941年以后的严峻形势,各根据地军民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在农村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一方面,地主要减租减息,改善农民的生活,调动其生产和抗日积极性;另一方面,农民要交租交息以照顾富农和地主的利益,联合其共同抗日。

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步,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和肥西县成为包干到户和包产到户的策源地。根据邓小平的讲话精神,中共中央于1980年召开座谈会,形成《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纪要。随着文件精神的贯彻执行,以“双包”著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向前发展,到1982年6月,全国实行这一制度的生产队达到71.9%。

——摘编自杨凤城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土地政策的政治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农村改革的特点,并说明这场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