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乡镇企业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实行农产品统购统销的流通体制。1981年底召开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在农副产品的购销中实行合同制,通过合同将国家计划和农民生产协调起来。1983年开始,中央陆续制定调整农副产品购销的政策,逐步减少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品种和数量,并采取多渠道经营。1984年,农业丰收导致全国性的“卖粮难”,改革流通体制,势在必行。1985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规定,“从今年起,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针对统购派购制度的改革文件,规定:粮食、棉花、油料、烤烟、蚕茧、糖料等大宗农副产品继续由国家定价,实行合同定购,农民完成合同定购任务后,可以自由购销。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1)简析20世纪80年代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原因,并概括其内容。
(2)简要评价20世纪80年代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2021-06-09更新 | 4242次组卷 | 37卷引用:高一历史单元复习过过过(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单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高考真题】
2 . 据统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中国与苏联的粮食产量不相上下,但在八十年代以后苏联粮食产量却呈现出下降趋势,而中国粮食产量仍然是持续增长,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A.勃列日涅夫的农业改革失败,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积极性
B.中国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苏联改革步履艰难收效甚微
C.苏联政局不稳影响经济发展,邓小平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中国科技发展提高粮食产量,美苏冷战限制苏联发展
2021-06-03更新 | 295次组卷 | 5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滚动双测卷-第十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巨大成就(A卷新题基础练)
3 . 1979年,中共中央提出对贫困地区的粮食、棉花、油料、畜产品、水产品等农副产品提高收购价格,给予贫困地区1至5年的农业税减免,对贫困地区的乡镇企业、小企业、个体商贩等均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等优惠,由此可见
A.党和政府的扶贫方略趋于成熟B.扶贫工作与农村改革同步进行
C.非公经济率先在贫困地区试点D.农村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革
2021-05-14更新 | 801次组卷 | 16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检测卷(新教材新高考)-专题10改革开放和思想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4 . 1978年安徽滁县地区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旱灾。但来安县烟陈等公社却在大旱之年全面增收,增收的“秘密武器”就是来安县委年初在全县各公社进行包产到户的试点。这反映了
A.农民自发推广小岗村包产到户B.改革旧有的生产体制顺应民心
C.改革开放政策在基层落实得力D.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迅速推广
5 . 农村宅基地是农户住宅专用地,所有权属于集体所有,由该农户长期使用。198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制止农村建房侵占耕地的紧急通知》,规定宅基地和新建农房需经政府规划,禁止在承包地和自留地建房。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B.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
C.政府加强农业经营的统一管理D.农村土地改革遭受阻力
2021-05-11更新 | 268次组卷 | 5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滚动双测卷-第十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巨大成就(A卷新题基础练)
6 .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土地政策经历了数次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农业生产跌至谷底,这决定了党和政府必须把恢复国民经济作为当时主要任务。当时,农村中人口占比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约占全国80%的土地,占比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全国20%的土地。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通过,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大陆基本完成,既带来了巨大经济意义,也有重大政治意义。

——摘编自程文朝等《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溯源及当代成就》

材料二   1958年,全国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但脱离了当时生产力水平。六七十年代,农业生产举步维艰。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创造出“包干到户”的尝试。安徽、四川等省一些地方在推进实行联产到组等责任制的同时,也开始试行包产到组。对于新的责任制形式,中央明文规定禁止,只有因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可以实行包产到户。1980年,邓小平发表谈话支持改革,同年,中共中央指出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此后,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普及。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初期实行土地改革的原因,并简述1952年土地改革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历程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农村经济政策不断调整的认识。
2021-05-01更新 | 8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按单元章节训练卷(课标全国专用)-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7 . 1990年,邓小平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里的“两个飞跃”
A.明确了农业发展的条件及历史阶段
B.构建了城乡融合的农业发展理论
C.拓展了农业与轻重工业的发展关系
D.推动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8 . 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按照其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相对较高
A.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B.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2021-04-20更新 | 276次组卷 | 58卷引用: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 展道路 的探索单元测试卷
9 . 下表是1978—1988年我国农村社会总产值结构表,这说明
农业产值占比非农业产值占比
1978年68.5%31.5%
1988年46.5%53.5%

A.国民经济结构逐渐趋于合理B.包产到户发挥积极作用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势明显D.农村经济改革成效显著
10 .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农村劳动力总数不断增加,由1978年的3.13亿增加到1986年的3.88亿,但是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作物种植业的人数在20世纪80年代不断减少。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改革开放后初期的中国
A.人口总量不断上涨B.农业经济的增长面临困境
C.产业结构发展失调D.农村劳动力转移日益加速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