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1 . 在学习“改革开放进程”后,某同学按照时序整理了有关内容。正确的一组是(     
A.经济特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村突破—全方位开放
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村突破—全方位开放—经济特区
C.农村突破—经济特区—全方位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经济特区—农村突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方位开放
2 . “价格双轨制”是将价格分为“计划内”与“计划外”两种,“计划内”由政府定价,“计划外”由企业自销、买卖双方协定。从1985年开始,“价格双轨制”在我国逐步实行,其范围也从工业品生产资料扩大到其他商品。这一制度
A.割断了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B.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资源配置
C.确定了国企改革的正确目标D.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 . 我国1980年开征个人所得税时提出“我国因为实行低工资制度,居民的收入不高,以往没有开征个人所得税。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高的居民将会逐渐增多,他们应当对国家多作些贡献。”由此可知征收个人所得税
A.有效解决了贫富差距问题B.大幅提升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促进了个人收入实际增长D.顺应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需要
4 . 近现代中国的工业化建设道路虽然曲折坎坷,但也取得较大进步,尤其是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取得巨大成就。

材料一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情况表


材料二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 100 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 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 1953 年我国完成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 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各项举措加快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建设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材料一中民族工业发展较快的原因有哪些?
(2)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为了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中国共产党在工业建 设方面采取了什么重要举措?结果如何?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工业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你对我国民族工业的命运有何认识?
2021-09-14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创造了举世无双的经济增长奇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同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相比,工业总产值减少一半,其中重工业产值减少70%,轻工业减少30%。这一年钢产量仅15.8万吨,减少80%,煤仅3243万吨,减少48%,粮食为11318万吨,减少约25%,棉花为44.4万吨,减少约48%。1949年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现代工业产值只占17%。根据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社会委员会”统计,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27美元,不足整个亚洲平均44美元的2/3,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

——据王桧林《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社会变革

农村城市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土地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而农民通过承包则取得了对土地的使用权,即经营权。这种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在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并使之进一步壮大的前提下,多种经济成分得到发展,原来那种与现实生产力水平不完全适应的单一公有制结构有很大改变。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改变了统收统支的国营企业经营方式,扩大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据胡绳《中国共产党的70年》整理

材料三   下图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初期从经济困局中逐步恢复的具体举措。
(2)根据材料二,说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点。
(3)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三中三个峰值出现的关键因素。
6 . 19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C.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D.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2021-04-01更新 | 283次组卷 | 62卷引用:2013-2014年福建安溪养正惠安三校高二下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7 .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逐渐遵循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进而为经济发展释放了巨大的空间。这表明我国
A.开始进入现代化建设时期B.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发生剧变
C.传统经济观念逐渐被突破D.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
8 . 有学者把1992年前的改革开放分为三个阶段,即从1978年到1984年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阶段,从1984年到1989年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和从1989年到1991年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阶段。纵观三个阶段的改革开放过程,探讨的关键问题是
A.从学习模仿走别人的路到开辟自己的路
B.包产到户是否等同于分田单干和资本主义
C.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9 . 下表是有关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部分史料。据此判断,当时
内容出处
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制度,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标志。《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的报告》

A.突破了姓“社”姓“资”的观念束缚B.改革开放进程出现严重倒退
C.对单一计划经济的局限有所认识D.改变了计划经济的总体格局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82年1月,中共中央明确指出:目前实行的劳动责任制,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责任制引发农村社会的深刻变革,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解解体,乡村政权建制恢复。在城市,中央逐渐减少工业品计划管理品种、采用多种购销方式、建立城乡互相开放的流通体制,逐步明确企业的自主权,普遍推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相当程度解决了企业吃国家、职工吃企业的问题,1981年全国基本消除财政赤字,1982年工业超计划增长。12月,新通过的《宪法》以对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作了肯定。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1979年,英国保守党上台执政,首要目标是控制通货膨胀。撒切尔夫人任命货币主义政治家担任经济决策要职,逐年降低货币发行量,紧缩公共开支,提高银行利率。1983年,通过膨胀率从1980年的21%降至3%。此外,政府还鼓励自由竞争和发挥市场调节机制,撤销物价管理委员会,废除180多项限制经济生活的规定。1981—1987年,政府将国企转为私有,职工减员60万,所有转为私有的公司都增加了利润,这一举措带动了国民经济全面发展。1985年以来,政府计划对社会保障实行全面改革,削减福利津贴。1985—1989年间,英国生产率共增长18.9%,在欧美国家中居第一位,被称为“撒切尔奇迹”。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史》,人民出版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英两国经济领域呈现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经济体制改革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