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元封元年,在桑弘羊的主持下推行均输法,郡国设均输官掌其事,均输官负责将各郡国应缴贡物统一折价征收当地土特产品,一部分运往京师,一部分运至价贵地区出售,有时还在出售地将所得继续收购特产,易地辗转贩卖……同时又实施平准法,在京师设平准官,集中管理各地运至均输货物和大农所掌握其余物资,根据市场价格涨落卖出或买进,达到调剂供需、平抑物价的目的。

——整理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撒切尔首相(1979—1990年执政)是在英国经济地位江河日下的情况下上台组阁的,她根据货币主义理论,采取紧缩公共开支,控制货币供应量,把控制通货膨胀放在政策的首位,借此医治“英国病”,重振英国经济。她的经济改革政策主要包括货币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国有化企业的私有化,削减福利开支,限制工会权力等等。撤切尔首相曾表示她的任务就是要扭转私人和国家之间被“扭曲”的关系,让市场作用重新成为英国经济的动力。

——整理自《撒切尔主义》

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顶向下设计的改革,改革保留了许多苏联计划经济中的原有制度,并将目光聚焦在工业和合营经济上,以及外国投资与国际贸易有限的关注。工厂的经理不但要满足国家对产品生产的需求,同时要自筹资金。相比之下,中国的经济改革却是一种自底向上设计的改革,将改革的重心放在了轻工业和农业上,同时在沿海地区设立一系列经济特区,进行进出口活动并吸引外来投资。乡镇企业与双轨价格体制逐步代替先前的国家计划的价格体制。厂长负责制给予国有企业的厂长或经理更大的权利,改革了的银行体制与财政政策为企业提供发展所需资金。

——整理自《苏联经济改革》


(1)据材料一概括均输官与平准官的各自职责,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撤切尔首相上台的经济背景及其经济措施的主要特点,并简要评价其经济政策。
(3)概括指出材料三中两次经济改革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导致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最终失败的主要政治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围绕“改革与经济发展”这一主题拟定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2020-05-04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15届高三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980年到1993年,我国财政管理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简称“分灶吃饭”。1980—1984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1985—1987年,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体制。1987—1993年,实行“多种形式包干制”。在1985年针对地方增收积极性下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下降的困难局面,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地方实行财政包干办法的决定》,具体包干方法包括“收入递增包干”、“总额分成”、“总额分成加增长分成”、“上解额递增包干”、“定额上解”、“定额补助”等。财政包干制有利于地方政府根据自身的长远发展来制订合理的经济发展规划和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效率。然而,地方政府过度看重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也造成了地区间的恶性竞争和市场分割,地方在与中央的财政博弈中,往往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来获取自身利益,财政分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材料二   在财政包干体制下,税收优惠成为地方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税收调节功能弱和产能过剩严重等一系列问题突出。1993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的总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要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而财政包干制并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得不进行更加彻底的改革。分税制在提高中央政府财力的同时,也改变了地方政府原有的行为模式。首先,税权划分增强了中央的财政集中度,扭转了中央财政困难局面,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从而显著调动了中央政府的积极性。其次,使地方政府仍具有较高的积极性发展经济,并通过辖区间的经济竞争来推动经济增长等,但是对提供公共服务的积极性不足。

——摘编自吕冰洋台航《从财政包干到分税制:发挥两个积极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财政包干体制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分税制改革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财政改革的启示。
2019-02-26更新 | 105次组卷 | 2卷引用:【校级联考】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重庆市第一中学等六校2019届高三1月联考(上学期期末)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是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计划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管理体制。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紧运行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为了与这种经济紧运行和逐步单一的公有制相适应,在管理体制方面,也逐渐由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

——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

材料二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确实包含许多因素:劳动力、土地、资金、资源等。但能使各要素有机、合理的发生作用,还是取决于制度安排。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中国,(1978年)前后三十年的基本国情和自然禀赋并无质的差异,但发展程度却有天壤之别。

——宋鲁郑《从西方丑闻看中国崛起》

材料三   1949年以来,中国努力推进现代化的蓝图,是先建设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它始终是决策的指南。……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小平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体制变化的主要表现,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促进1978年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制度安排”的具体表现。
(3)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务实主义探索”的突出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经济体制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