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个人所得税作为我国的重要税种,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等功能,对经济发展有较大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发展过程复杂而曲折。

新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历程

阶段免征额(元/月)改革主要内容
1980-1993
初步形成
8001980年,五届人大通过了《个人所得税法》,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个人所得税法。纳税人主要是一些来华工作的外籍人员和在大陆工作的港澳台同胞。1986年,国务院发布了《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例》主要将个体工商户所得从工商税收所得中分离,以减轻个体工商户的税务负担。同年国务院还发布了《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对在中国境内居住且收入达到规定纳税标准的公民进行纳税。
1994-2011
修正、统一
与规范
20061600
20082000
20113500
1993年,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该法
规定不区分个人性质,对所有中国居民和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
的非中国居民依法征收个人所得税。同时,还废止了《城乡个体
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例》和《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
2012-至今:成熟与完善50002018年,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这是个人所得税法自1980年出台以来的第七次大修。首次实行综合征税,即合为居民个人综合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首次增加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和赡养老人共六项专项附加扣除。

——摘编自刘涵玥《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探析》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苏两国重要转型期,如何推进现代化进程是中、苏两党两国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中国构筑了有自身民族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和政治现代化模式。苏联则在经济改革尚未取得成功的情况下,以上层政治改革为基本取向,用激进的改革方式和全方位的改革策略强行推进政治现代化进程,造成了动荡的政治、经济秩序,引发了苏共领导权的丧失和国家的崩溃,致使国家走向解体。中苏两国改革进程突现出了强烈的现代化取向,虽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却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结局。

——摘编自钟鸣《20世纪80年代中苏政治现代化进程的比较分析》

请根据材料内容,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22-08-02更新 | 182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
3 . 1978年以来,中国经过不断的摸索与实践,开创了一条具有渐进式的中国特色改革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村改革并非来自领导层的“事先”设计,它发端于贫困地区生存条件恶化而产生的“自救”,普及于领导层的“允许”和合法性“追认”。大规模的改革是在1982年“1号文件”下发之后展开的,1980年底到1983年初,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所占比重由14.9%提高到了93%。农村的改革,无论就其改进生产效率,还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而言,无疑取得了巨大成功。更为深刻的意义在于,它以最有说服力的现实变化,冲击了传统体制的合理性。

材料二   中国的改革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借鉴世界各国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先农村后城市,先局部探索再全面推开,先引入市场机制、计划与市场机制并存,再到探索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地摸索实践,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实践证明,这是一条震动小、成本低、成效大的改革之路。

——以上均摘编自杨启先、石小敏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基本理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因素及其具体作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改革的进程为例,就“中国改革道路”的特色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021-01-27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                                                              图2

1是武汉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位于长江中游,是华中地区的交通枢纽。武汉港.口集团公司是一家改制后的大型企业。

2是烟台港腹地经济发达,尤其是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公路、铁路、海运使利。烟台至大连是国内沿海最繁忙的海运航线之一。

——摘编自迟福林主编《中国改革开放全纪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两大港口或其中任意一个港口的发展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3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高层出国考察情况


——摘编自刘艳《改革开放初的高层出国考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高层出国考察给出你的认识,并予以说明。(要求∶认识明确,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1-01-13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皖豫名校联盟体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6 . 口述史让亲历者追忆细节,为历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改革开放后,许多经济学家率先突破“左”的思想的束缚,特别是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上进行了大量研究,展开了热烈争论。然而,一些经济学者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经济,计划经济根本不能与市场经济结合,只能一个吃掉一个,如果结合就会导致资本主义。邓小平、陈云等中央领导人一致认为,原有的经济体制非改不可,而且必须发展市场、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1984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的颁布,开创了我国以城市改革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国企改革、计划体制改革、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对外开放等都大大加快了步伐。

——摘编白欧阳淞等《改革开放口述史》


根据材料提炼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补充说明。
2021-06-02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2021届高三考前热身押题(一)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 历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及年均增长率


图2 历次人口普查城乡人口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分析》


请回答: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信息,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撰写一份分析报告。(论题明确、信息准确、解释合理、史实充分、结论具有现实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制度变迁是指由旧制度向新制度的过渡.一项制度变迁的整个过程需要花费大量资源、时间和精力。在制度变迁的不同领域不同阶段,应采用不同的方式,既要发挥部分个体自发创新作用以获得创新经验,又要借助政府强制力量以提高变迁效率.

——摘编自黄慧、王海洲《经济体制转轨中的制度变迁》


阅读材料,围绕“制度变迁”提炼一个观点或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的中国现代经济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或论题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0-07-29更新 | 87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改革开放大事简表

时间

事件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

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1980年

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1982年

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

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4年

开放天津、上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

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7年

中共十三大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路线。

1992年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中共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

中共十五大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002年

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010年

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0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12年

中共十八大会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阐明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联系。

2017年

中共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折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


为人民日益增长的是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重大政治论断。
大会决议,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并载入党章。

——摘编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改革开放四十年大事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中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具体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
10 . 下表是中国GDP和各产业附加值及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年严均增长率1952年~1978年1978年~1995年1995年~1999年
GDP6.1%9.9%8.3%
农业2.1%5.1%3.7%
工业11.5%12%10.3%
服务业5.5%11.8%8.2%
劳动生产率3.5%7.1%7.3%

——摘编自《建国以来经济发展记录(1949-2001)


运用材料和正确方法,绘制中国CDP和各产业附加值及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的折线图,并对三个时间段的数据变化分别加以说明。
2021-03-17更新 | 20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