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二十七年(1762)设置“总统新疆南北两路事务”的伊犁将军,驻扎伊犁,统辖全疆军政事务。然后在新疆北路设置乌鲁木齐都统和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又在新疆南路设置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对于天山南路的“回部”维吾尔族聚居区,仍承袭原有的伯克制,管理当地的民政事务。为了发展新疆经济和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统治,清廷在新疆各地大力开展屯田。在大兴屯田的同时,为了繁荣工商业,清廷在阿克苏设铸钱局,铸造“乾隆通宝”铜币,发行新疆各地。新疆地处西部边陲,交通不便,为了及时传递消息,清廷在天山南北主要交通线普遍设立“军台”。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带领新疆各族人民,基于新疆丰富的矿能资源创建了一大批现代工矿企业,形成了新疆现代工业体系。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的政策使新疆的工业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为:新疆国有企业进行了改革;在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得到了发展,新疆的个体、私营工业逐渐发展起来;通过招商引资,不少港澳台商、外商在新疆建立了工矿企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制恢复后兵团工业又发展起来,成为新疆工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摘编自王利中《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乾隆时期治理新疆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经济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8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提出要运用包括价格和税收在内的宏观调控手段管理经济活动;同年在莫干山经济理论研讨会后,采用价格双轨制的国营企业,获准扩大了对市场价格的使用。80年代中期,国外机器设备的引进已经带来了我国工业生产的巨大变化,“手工业式的重工业”被宝山钢铁厂具有连铸设备和电子控制系统的现代氧气转炉所取代。现代生产线取代了用机床逐个加工机器零件的工人,工业产出大幅增长。合资企业中与外国同行一起工作的中层管理人员学会了使用现代电子设备、运用最新的现代管理技术,为增长大潮做出了贡献。

——摘编自傅高义《邓小平时代》P451

材料二   有人认为:知识经济(新经济)就是南达科他州的一个农民种植遗传基因作物,驾驶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拖拉机;是衣阿华州的一家保险公司,用软件来减少管理层次并给予工人更大的责任权和自主权;是佐治亚州的一家纺织公司,用因特网收到世界各地客户的订单。二十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的出现是政府产业调整、财政政策调整的结果,也是美国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逐渐产业化的结果。

克林顿总统经济报告称:克林顿执政后“选择了以‘行动主义’为原则,综合包括凯恩斯主义在内各经济学派之长的“克林顿经济学”,从而促生了“新经济”的到来。”

——节选自人教版《历史必修2·教师用书》P247-248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改革?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经济”的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美国“新经济”发展的因素。
2021-08-31更新 | 10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滚动双测卷-第十一单元20世纪西方经济的发展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B卷真题滚动练)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国有经济也迅速进入了创建阶段。当时主要通过没收官僚资本、继承解放区公营经济和征用外资企业和政府创办新企业等途径,初步建立起了能够控制国计民生的国有经济。由于国有经济在新民主主义制度中被确定为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它不仅担当着恢复国民经济的重任,而且还担当着在未来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因此,优先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就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重要任务之一。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国企70年》

材料二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增强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大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十ニ届三中全会后在国有企业推进了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利润递增包干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试点,明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关系,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为企业进入市场奠定了初步基础。

——摘编自国家发改委《国企改革历程回顾与当前改革重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创建国有企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国企改革的意义。
2021-07-01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A类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20世纪初,曾经称霸全球的大美帝国开始走下坡路,经济学家称英国这一时期在经济上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的现象为“英国病”。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撒切尔夫人担任了英国首相,这期间为了医治“英国病”,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这项改革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撒切尔政府认为凯恩斯主义已经不适用于英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需要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第二,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度大力进行企业的国有化改革,而现在私有化改革导民营资本进入国有企业,能够规范其管理机制、加强对公司运作的监督力度、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以及市场竞争力…私有化作为撒切尔主义的一项核心政策,经历了由尝试性私有化向系统私有化转变的过程,与撒切尔夫人执政三届任期相对应,有如知下三个阶段:1979~1983年私有化尝试性阶段;1984~1987年私有化大发展阶段;1987~1990年私有化深入发展阶段。

——摘编白郭放等《英国国企改革对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启示》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控制经济和生活。于是国有企业便成为国家控制人力、物力的形式,刚开始见效颇快,国家经济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但是随着经济规模步扩大,全部采用统一计划指令来控制经济生活难度大。与此同时,人民的消费水平提高,生产和消费也逐渐分离开来。集权管理体制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国有企业在改革开放之后,扩大了企业经营的自主权,明确了国家和国有企业的具体权利关系,从而国有企业主体具有利益地位,国有经济逐渐盘活。具体来看,扩大企业自主权之后,企业开始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由此也开创了国有企业独立经管的局面。

——摘编自何江川《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20世纪70~90年代英国和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相似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国国有企业改革最大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实行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814月,在国务院召开的工业交通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实行工业经济责任制。经济责任制是在国家计划指导下,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为目的,实行责、权、利紧密结合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国家对企业实行经济责任制,在分配方面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利润留成、盈亏包干和以税代利,自负盈亏。企业内部实行经济责任制,是把每个岗位的责任、考核标准、经济效果同职工的收入挂起钩来,实行全面经济核算。在分配上大体有这样几种形式:指标分解;计件工资,包括超额计件工资和小集体超额计件;超产奖;定包奖;浮动工资。实行工业经济责任制成效显著。但是,在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实行经济责任制与计划管理结合得不够好,在处理国家与企业之间关系时,企业往往过多地强调自身的利益,一些企业内部的经济责任制还不够落实,在分配上的平均主义问题还没得到有效解决。

——摘编自汪海波《新中国工业经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实行工业经济责任制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工业经济责任制的特点及影响。
2021-05-26更新 | 168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2021届高三5月全真模拟历史试题
6 . 城市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相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城位于八百里秦川中央,沃野千里,山环水抱,古代文献上把长安的地理条件概括为:“因奉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阻山带河,四塞以为国”。自周秦以来,关中农业生产发达,农耕文化发展迅速,是秦在关中平原中部开拓耕地和兴修水利的结果。西汉王朝定都长安,总计227年。这些为长安城成为当时最大的消费性城市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王翠萍《西汉长安城的布局特色》

材料二 北宋开封是之前从未有过的新型都城,它展现了前所未有的都市布局和生活方式。街道布局不规则,门朝大街而开的各种形状的房子被街巷连接起来,这些都不再适合建城坊了。宋初,由于内城城墙倒塌,以及市场规模和体系的不断扩大,开封已经发长成了一只蜂箱,许多人在此从事商业活动。965年,宋太祖把宵禁开始时间推延到凌晨1点,以鼓励工商业发展。宵禁在100年后完全取消,这就意味着许多商铺可以全天24小时营业。

——摘绵自【德】迪特库恩《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材料三 未来五到十年,都市图和城市群的加快发展,将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大的结构性潜能。下步,应以要素市场改革推动都市因建设,形成中国经济增长的新风口。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而都市图是城镇化到城市群的中间阶段。截至目前,我国已有19个国家级城市群,其中超过10万平方公里的城市群就有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等。

——摘编自刘世锦《中国发展观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西汉长安城成为“最大的消费性城市”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市”的发展的角度概述北宋开封城的“都市布局和生活方式”。与西汉的长安相比,北宋开封城市功能发生了什么变化?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作答:①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长三角地区对外开放的历程,并说明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②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深入发展。分别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021-07-02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十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中国古代实行的赋役制度、中国近现代实行的关税等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税收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赋役制度
秦朝田赋、口赋、徭役
汉朝田赋、人头税(分为口赋、算赋)、徭役、财产税
隋朝租调役
唐朝租庸调制;两税法
宋朝方田均税法、募役法
明朝一条鞭法
清朝盛世滋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1928年7月,美国首先同中国订立了《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条约承认中国“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但又规定缔约双方“在彼此领土内享受之待遇,应与其他国享受之待遇毫无区别”。即美国在中国享有最惠国待遇。随后,南京政府陆续同德、挪、比等11国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或“新关税条约”。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材料三   195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存在的基本问题是:总体关税水平过高,税率结构不尽合理,税则的商品分类目录不适应对外经济、贸易和科学、技术交流的需要,等等。1985年颁布的同名税则对这些方面进行了修改,主要是改变商品分类目录,调整进口税率。

——摘编自黄天华编著《中国关税制度》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发展趋势。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在1985年颁布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的原因。
8 . 口述史让亲历者追忆细节,为历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改革开放后,许多经济学家率先突破“左”的思想的束缚,特别是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上进行了大量研究,展开了热烈争论。然而,一些经济学者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经济,计划经济根本不能与市场经济结合,只能一个吃掉一个,如果结合就会导致资本主义。邓小平、陈云等中央领导人一致认为,原有的经济体制非改不可,而且必须发展市场、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1984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的颁布,开创了我国以城市改革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国企改革、计划体制改革、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对外开放等都大大加快了步伐。

——摘编白欧阳淞等《改革开放口述史》


根据材料提炼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补充说明。
2021-06-02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2021届高三考前热身押题(一)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开创邓小平时代 1978-1980

第7章                              1978

第8章   为自由设限1978-1979

第9章   苏联-越南的威胁1978-1979

第10章   向日本开放 1978

第11章   向美国开放 1978-1979

第12章   重组领导班子 1979-1980

邓小平时代 1978-1989

第13章   邓小平的统制术

第14章   广东和福建的实验   1979-1984

第15章                                 1978-1982

第16章   加快经济发展和开放步伐   1982-1989

第17章   台湾、香港以及西藏问题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做准备

第19章   政治的潮起潮落

邓小平时代的挑战   1989-1992

第20章   北京:1989

第21章   稳住阵脚   1989-1992

第22章                      1992

——摘编自傅高义《邓小平时代》的目录


(1)目录第1、15和22章标题不全,请结合所学知识,补齐这三个章节标题,并分别简要阐明这三个章节在改革开放进程的意义。
(2)该著被认为这一时期是“邓小平时代”,你认为有哪些理由?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导向下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强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推行。在户籍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无论是中央政府的制度统筹规划,还是基层政府的地方改革实践,政府始终处于户籍制度改革的主导地位。户籍制度改革的实践基本是通过分阶段、分步骤释放制度改革的红利以实现户籍制度所附载利益的剥离与扩散,从而改变户籍制度的粘附性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户籍制度改革,经历了由逐步松动到有限突破再到一体化实践探索的过程。户籍制度的改革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域差异,如上海市的蓝印户口即是一种独有的载体形式。户籍制度改革使户籍回归人口登记的本原功能,即通过逐步剥离户籍制度福利分割、社会分层等冗余功能,还原了人口信息记载的基本功能。

——摘编自邹一南《户籍制度改革的内生逻辑与政策选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户籍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