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中国平均法定关税税率下降的轨迹图(1992—2003),下图表明中国
平均关税税率(%)
A.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B.加入世贸组织成效较显著
C.经济特区建设效果明显D.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提高
2 . 1988年后出现了“十万人才下海南”的现象,数以万计的热血青年跨越琼州海峡,涌向海南,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闯海人”。这些“闯海人”
A.直接促成中国最大经济特区的设立B.体现了国家政策强大的导向性
C.成为了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受益者D.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2021-02-26更新 | 453次组卷 | 8卷引用:河南省鹤壁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3 . 据统计,1978年我国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占出口总额的53.5%,工业制成品占46.5%。而到2018年则分别变为5.4%和94.6%。这一变化表明我国(     
A.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大B.工业化已经基本实现
C.外贸竞争力大为提升D.市场经济已基本建成
4 . 《大江大河》讲述了1978到1992年间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以宋运辉、雷东宝、杨巡为代表的先行者们在变革浪潮中不断探索和突围的浮沉故事。发生在1978-1992的是
A.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开发天津滨海新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建立雄安新区
D.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建立雄安新区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78年,中韩两国经中国香港地区开始了间接贸易,开启了中韩两国的经济往来,下面为1978~1991年中国对韩国贸易示意图。


——齐欣《中韩经济一体化趋势分析》

材料二   下面为2002~2012年中国对韩国进出口额及贸易总额变动趋势图。


——维《中韩贸易条件变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78年至1991年中国对韩国贸易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双边贸易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02年以来中国对韩国贸易稳定增长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韩贸易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之前,英国的对外贸易主要操纵在汉萨同盟商人和意大利商人手中。15世纪开始,英国赋税结构中商业税逐步替代农业税占据主导地位。都铎王朝时期,国家的税制体系基本完备,赋税征收的力度也逐步加大。16世纪,英国的关税收入超过王室领地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伊丽莎白女王时期,强大的汉萨同盟被彻底驱逐出英国;日益兴起的海运集团对议会的游说,推动了两项航海条例的通过,规定英国进出口商品须由英国船只运输。

——摘编自柴彬《英国近代早期对外贸易自主权的成长》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随着通商口岸开放地增多,转口贸易日渐频繁,大量洋货在中国低成本倾销,免税商品范围不断扩大。清末,有志之士发出了修改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呼吁。巴黎和会上,北京政府收回国权的要求被无视。中共成立初期,即将废除不平等条约逐步纳入革命纲领。1926年,广州十万余人集会要求“早日实现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1928年起中国逐步收回了关税自主权,抗战时期,废约运动取得阶段性成果。新中国成立后,取消了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由1978年的4.7%上升到2008年50%以上。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英国实现贸易自主权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现代中国相对于英国收回贸易自主权的有利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发展对外贸易的认识。
7 . 中国对外贸易历史悠久,外贸体制不断演进。改革开放以后,外贸体制改革成就突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全球化贸易浪潮频频袭来之际,大明王朝的统治者依然沿袭着开国皇帝朱元璋制定的海禁政策,禁止人民私自出海与外国商人贸易。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贸易双方都不遗余力地冲击这条禁令,东南沿海走私贸易非常兴旺。走私与海禁较量的结果,终于使得统治集团明白,时代的潮流不可阻挡,海禁政策已经不合时宜。隆庆元年(1567)福建巡抚涂泽民上疏,请求朝廷开放海禁,准许人民前往东西二洋贸易。朝廷权衡利弊得失之后,批准了这个建议。在东南沿海的港口,设立海关,向从事对外贸易的商船征收关税,使得“私贩”转化为“公贩”,走私贸易转化为合法贸易。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材料二:1854年,清政府在上海成立海关税务司,以管理海关行政事务。后来税务司扩大至海关许多通商口岸,因此,又在上海成立了海关总税务司署。自1863年开始,英国人赫德开始长期担任总税务司一职。1865年,总税务司署由上海迁至北京,分管全国30多个海关。

——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史》

材料三:广东、福建在对外贸易活动方面实施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这两省的产品,除个别商品外,全部由省经营出口,外汇任务包干,自负盈亏。到1987年。全国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经济特区都有了对外经营的口岸,可以直接开展进出口贸易。

——摘编自《中国经济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对外贸易发生的变化及其变化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海关税务司署成立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外贸体制改革的意义。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在中国北京举行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高峰论坛开幕式,发表了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

材料一   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隋唐时期全国统一,陆路丝绸之路除沿袭汉魏时的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登州、扬州、明州等著名港口。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材料三   有人描述19世纪上半期的英国时写道:“现在看得很清楚,我们可爱的国家——大不列颠已经被分配承担为她的姐妹国家制造商品的崇高使命……印度替我们种植棉花……俄罗斯为我们的工厂和作坊贡献他的大麻、亚麻和铁矿石。我们熟练的机械工和技工制造必要的机器,把这些原料制成精美的布匹销往各国……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归来,又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的各个角落。”

——摘编自《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新航路开辟使西欧“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结合材料一指出在中国宋朝没有出现同样作用的根本因素。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世纪上半期世界市场的基本状况。结合材料中的史实说明英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
(4)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利因素。
9 . 下图所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轴,其中,对空白的三个时间曾经发生的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A.①实行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经济政策和政治制度
B.②带动了珠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
C.③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增长
D.以上三个事件都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表现
2019-04-01更新 | 2059次组卷 | 29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限时练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嘉靖倭乱”的发生,是明朝“海禁”政策导致的全球化与中国市场需求之间相互矛盾和冲突的结果。1567年,嘉靖皇帝痴逝,随后隆庆皇帝即位。隆庆皇帝宣布在津州月港开海,允许津泉两府商人出海贸易,“准贩东、西二洋”,从而形成隆庆开海的局面。有人测算,晚明从月港流入中国的白银,16世纪七十年代年均约28.5万两,八十年代年均约88.9万两,到1600年以后年均达到100万两的规模。伴随着白银的大量流入,中国的商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东南亚各港口。与此同时,明末的海外市场需求也直接刺激了江、新、阔、亭、数等地区的丝织业、棉织业、染织业、制壳业、铁器业、制糖业等行业的发展。

——摘编自陈高胜《隆庆开海:明朝海外贸易政策的重大变革》

材料二 1898年,清廷下话:“欧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侵占。现当海禁润开,强邻环何,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视舰,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经过新政期间的努力,截至辛寒,中国自开商峰(意即中国主动开放的通商口岸,它与条约口岸的实质区别在于是中国政府还是西方列强控制了口岸的政治决策权及行政管理权)的数量已由成成时期的3个增加至19个,如果加上同时期东北开放的16个,其数量已多达35个。

——摘编自杨天宏《近代中国自开商峰研究述论》

材料三 自2013年设立上海自贸区至令今,我国已设立四批自贸区,再加上刚刚宣布的海南自贸区(港),我国的自贸区数量将达到12个,正是这些自贸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门户。除了海南的跨“级”连跳,直接批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和自由贸易港外,其他已经获批设立的10个自由贸易区最有机会实现升级“自贸港”。

——整理自侯名芬《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历史进程和当代价值新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隆庆开海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隆庆开海与晚清自开商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晚清自开商埠。
(3)根据材料三,简析新时期中国自贸区(港)设立的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