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吸引外国资本和投资,中国采取了一些改善投资环境的措施:

11979年在深圳、珠海(靠近广州的珠江三角洲对岸)、汕头(广东省北部沿海)和厦门(福建南部沿海)开放了四个“经济特区”(享受优惠待遇)。这些特区与台湾的“出口加工区”不同,而是一些改造中国经济的“实验室”。

21984年将沿海14个地方和海南岛向外国投资开放,在税收和进口关税方面给予优惠条件……

4)允许地方当局可不经中央政府同意即洽谈外国投资事宜,这导致了外国供应的进口骤增——钢铁、有色金属、木材和塑料等,外汇储备大量外流。

5)通过了有关税收、债务、专利保护和外国商标等事务的法律和规章……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20192月,备受瞩目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炉,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作出全面规划。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的创业平台,充分发挥着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合作中的试验示范作用,为港澳发展拓展空间,引领带动着粤港澳“发展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一体化的市场环境,使得创新要素在此自由高效流通,令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技术、企业和资金都可参与其中,有助于丰富“一国两制”的内涵。

——摘编自辜雨晴等《粤港澳大湾区靠什么引来金凤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设置“经济特区”的背景,并说明我国对外开放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优势,并分析加快大湾区发展的意义。
2021-02-13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放后的深圳,1984年共与客商签订885个项目,协议投资额达51亿港元,其中中外合资合营的投资额占总投资额的90.3%。与此同时,深圳人口激增,到1983年底就从原来的2万增至30万,蔬菜供应空前紧张。当时国家统一定价青菜0.05元/斤,深圳种菜成本是0.3元/斤。后来开放市场,让市场决定菜价,菜价飙升至1.2元/斤,后稳定在0.4元/斤。

——摘编自《深圳口述史》


(1)结合所学,写出除深圳外的经济特区二例。根据材料一,概括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经验。

材料二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


(2)概括材料二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改革”和“开放”两个方面说明“南方谈话”带来的深刻变化。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就中国来讲,汉唐宋元这几个领先世界的朝代都是国际贸易逆差,通货纯流出。

只是到了明代和清前中期,出现了历史性的反转:中国在国际上变得“只卖不买”,至少是“多卖少买”。我们卖出自己的产品,而且往往卖得很廉价,价格很有“竞争力”,却不买或很少买外国货,只愿收银子。于是出现巨额的顺差,外边的白银大量涌进中国,最初是日本银,后来受是海量的拉美银,形成了所谓的“白银时代”。……与汉唐宋元那时“富国(相对于交往对象而言)的逆差”形成对照,所谓明清时期的“白银时代”其实是“穷国的顺差”。

——摘编自秦晖《古商路上的逆差贸易》

材料二   1978年,中国货物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为206.4亿美元。其中出口贸易额为97.5亿美元,进口额为108.9亿美元,占世界同期货物贸易的比重不足1%,排名世界第32位。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16万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21万亿美元,进口额为1.95万亿美元,贸易顺差为2597.5亿美元。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成为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第二大吸收外资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占世界经济的份额明显上升,……据2012年的外资企业联合年检,占中国企业总数量3%左右的外资企业,创造的工业产值占到全国工业产值的25%,创造的税收占到全国税收的20%。另一方面,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步伐不断加快。对外直接投资涉及的领域涵盖了贸易、生产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承包工程、农业及农产品综合开发、医疗卫生和旅游餐饮及咨询服务等.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大项目不断增加,技术含量日益提高,以高铁、通信网络、应用软件等高科技产品的开发为主的高科技企业在全球布局。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贸易顺差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贸易顺差的新特点及其成因。

4 . 近代的中国,由于闭关锁国被迫走向对外开放,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自强道路上苦苦探索。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中华民族正在朝着中国梦的方向大踏步前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马克思

材料二

诸欧治之功成,其新政新法新学新器,绝出千古,横被全球。

——康有为

材料三

历史总是伴随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向前发展的。回首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辈们正是迈着这样的脚步,靠着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开辟出联通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强有力地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今天,“一带一路”建设把沿线各国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致力于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让各国人民更好共享发展成果,这也是中方倡议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目标。我们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让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习近平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9世纪上半叶中西方社会经济态势。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阐述“一带一路”在历史上的作用及其现实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从材料一表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出建国初期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一变化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3)结合材料三分析,与1956年相比,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017-07-12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16—2017学年下期高一期终质量评估历史试题

6 .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开放发展”的口号,这是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话语权的关键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五年计划”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请指出“一五计划”的特点。

(2)中国当代经济的发展得益于经济体制的改革。请指出8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中心环节。

(3)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20世纪80、90年代,为促进上海对外开放我国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4)改革开放以来在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历程中,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哪些重大的决定?

(5)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宏伟历程,你认为取得成功的根本经验是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