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上海浦东的开放和其他对外开放形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5 道试题
1 . 面对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定,江苏省委抓住机遇,果断决策,把“加快发展沿海、重点发展沿江”的战略列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八五”计划,并着重制定了开发建设沿江经济带的总体规划。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定”应该是
A.创办第一批经济辞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 . 1990年擅长打桥牌的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十字路口打出了一张“中国王牌”,用实际行动打消了国内外对中国是否继续改革开放的疑虑,也回答了中国将以何种步伐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问题。这张“王牌”是
A.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开放海南经济特区
D.发表“南方谈话”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6世纪开始,跨国长途贸易成为欧洲资本积累的主要手段。有人把当时全球贸易格局概括为两个大三角,一个是东方或亚洲三角,另一个是大西洋三角。西方史学家布罗代尔说:“美洲白银1572年开始一次新的分流,马尼拉大帆船横跨太平洋,把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同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连接起来,运来的白银被用于收集中国的丝绸、瓷器和印度的高级棉布,以及宝石、珍珠等物品。”

——摘编自高德步主编《世界经济史》等

材料二   1871—1873年,中国丝茶两项出口占出口总值的87.2%,1891—1893年则下降到51.5%,其他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出口则由12.8%上升到48.5%,其中主要是豆类、草席、花生、皮毛等物品。甲午战争前,生产资料在中国进口总值中的比重不到10%,1903年达到15%,1920年达到28.5%。最后是棉织品在中国进口总值中居第一位。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世纪之交,中国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战略。2002年至201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达8805亿美元,2012年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48.2%,超过制造业4.5%。2012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166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9.4倍。

——摘编自郑有贵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6世纪东方三角贸易和大西洋三角贸易的主要不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发展特点以及历史意义。
2011·上海·高考真题
真题 名校
4 . 在某中学的“上海乡土史”课程上,老师要求学生按指定材料(见表)确定一研究主题。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题是                         
A.上海工业化一瞥
B.改革开放在上海
C.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
D.上海,红色的摇篮
5 . 某学习小组以某一城市近现代的发展为研究课题来见证中国的复兴历程。下面是其收集的相关材料,据此可判断这座城市是   
①近代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   
②较早聚集了近代中国各种类型的企业
③20世纪90年代成为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
A.广州B.上海C.南京D.厦门
8 . 浦东开放之初,当时的上海市副市长赵启正说“上海的任务是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它是中国与世界的对话者,何谓对话,就是交流”。“要站在地球仪旁来思考浦东的开发”。这一讲话的主要依据是
A.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B.特区建设的经验教训
C.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D.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
9 . 2013年7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在自贸区将实施“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货物自由流动”的创新监管服务模式。结合下图所示可知,上海自贸区的发展目标是

上海自贸区范围
A.成为全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B.成为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
C.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化工业基地
D.成为深化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
2018-10-11更新 | 64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常州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2017年4月1日,国家作出了设立雄安新区的重大决策。媒体普遍认为:作为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________,21世纪看雄安。________中的地点应该是
A.大连
B.浦东
C.香港
D.海南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