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上海浦东的开放和其他对外开放形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九七九年四月,广东省委领导同志向小平同志汇报时提出:希望中央下放若干权力,让广东对外经济活动中有较多的自主权……小平同志十分赞同这一设想,他向中央倡议批准广东的这一要求……“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在深圳蛇口矗立了三十年。过去,深圳人在它的激励下,创造了“深圳速度”,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现在,深圳人经过反思,开始了由“速度深圳”向“创意深圳”转型。未来,深圳人将赋予时间和效率全新的意义,让深圳再次先行。

——据谷牧《回忆邓小平》等整理

材料二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新起点上,中国再次发出扩大开放的时代声音。从“烂泥地”到“领头羊”,28年时间,浦东经济总量从60亿元增长到9651亿元;财政总收入从10亿元增长到3938亿元;更重要的,通过建设自贸试验区等,初步形成了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发展软环境,触碰了改革开放40年来许多难啃的硬骨头。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看来,浦东的开发开放,是上海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奇迹,也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最成功的案例。

——摘编自《中国新闻周刊》(2018年4月23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深圳特区设立的过程,并分析深圳特区由“速度深圳”向“创意深圳”转型的国际、国内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浦东开发开放的重要意义及其反映的改革开放精神。
2021-06-28更新 | 76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是一个历史转型期......由此产生的不同历史现象的交叉,开始了近代中国新陈代谢的最后三十年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各种各样的历史人物曾以自己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表达了自己的选择。“这样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这种“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就是历史的选择,它体现了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必然性。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地。要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不断提升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确保改革开放正确方向。上海是一座光荣的城市,是一个不断见证奇迹的地方。浦东开发开放30年的历程,走的是一条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之路,是一条面向世界、扩大开放之路,是一条打破常规、创新突破之路。展望未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壮阔征程上,上海一定能创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一定能展现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气象!

   ——摘自习近平《 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五四运动完成的“历史转型”,并简要分析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关系。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浦东开放决策的长远战略内涵,并简要概括浦东开放实行的政策和意义。
2021-02-01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3 . 1990年,上海浦东地区生产总值60亿元;2019年,这一数字已是1.27万亿元,增长了210倍,浦东,以占全国1/8000的土地,创造了全国1/80的替代1/15的外贸进出口总额,浦东“三十而立”主要得益于
A.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B.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
C.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D.上海独特的地理位置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时期的开放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当然这种开放是有限的。种种迹象表明,清朝的最高统治者包括康熙这样的明君,对于当时世界的大势,对于发展外贸与正在崛起的西方各国展开商业竞争,是缺乏足够认识的,传统的内陆文明与小农思想指导下的对外政策,进取不足而保守有余,处处以防范为主,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以天朝大国乃世界之中心自居,视外国为蛮夷,居高临下地加以提防。

——据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整理

材料二“近年来,全球贸易开始了新一轮竞争,面对这一系列变化,我们不主动对接,就面临再次入世的可能。”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试....这是顺应全球经济治理新秩序,主动对接国际规则的战略举措。先行先试国际经贸新规则新标准,推进中国的新一轮开放,提升中国经济转型速度和质量,这成为上海自贸区试验的重要使命。

——《人民日报》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雍正、乾隆两朝为例,说明清王朝实行“有限开放”的具体表现。
(2)列举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逐步对外开放的史实。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上海自贸区建立的时代意义。
2020-07-25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90年初,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重大决策,要求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这一重大决策指的是
A.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B.开放上海为沿海港口开放城市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开辟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
2020-07-23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1987年日本那霸开辟为自贸区,1989年泰国谢布省进行自由经济区建设。这些开放从时间、规模上都与我国层次相同,意味着我国在吸收外资、转移产业上面临激烈竞争。为应对这一情况,我国
A.设立大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B.做出开放开发上海浦东地区的决定
C.开辟长江三角洲为经济开放区D.开放宁波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3年,上海开埠至1894年甲午战争发生,这是上海近代工业的产生时期。上海开埠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客观上从资金、市场、技术和劳动力等各个方面,为上海近代工业的诞生准备了条件。这一时期,外资势力为适应其对华贸易扩张的需要,船舶修造工业首先出现。接着以掠夺我国廉价资源为目标的各种轻工业随之出现,受其影响,洋务派官办的江南制造局和官督商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相继在上海设立。这时,由于外资势力擅自在华设厂日渐增多,朝野上下要求从外商手中收回利权的呼声日益高涨。因此,上海的私人资本从19世纪80年代起,由原来主要附股于外资企业转向独立创办民族资本的新式工业企业。

——《上海近代工业史》

材料二:邓小平在上海考察时,他曾经不无惋惜地说:“回过头看,我的一个大失误,就是搞四个经济特区时,没有加上上海不然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

——《中国经济特区史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上海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上海创办的早期民族企业名称及创始人。
(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的“大失误”在20世纪90年代是如何弥补的,并分析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